移动支付监管趋严 “花呗”类信用支付或成互联网巨头新猎场?
近日,中国对两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和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因两者均违反了支付管理规定。公示显示,平安付被处以罚款19万元,而财付通则面临更高的罚款金额,达到149万元。财付通已经回应表示,正在积极整改。
这并非两家支付机构的首次违规受罚。自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针对移动支付领域的罚单数量和金额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监管日趋严格,但第三方支付行业并未因此冷却,仍然吸引着包括互联网巨头公司在内的新玩家涌入。
据南都科创记者整理的资料显示,财付通和平安付此次的罚单并非首次。早在2017年,财付通就因未严格落实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而被罚款3万元。同年,平安付也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罚款4万元。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数据令人瞩目。从2017年起,移动支付领域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数和罚单金额均创下了历史新高。据统计,央行全年共开出113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达到2819.8万元。这一纪录在随后两年被不断打破,2018年罚单近140张,累计罚单总额将近2.1亿元。今年1-8月,共有81家支付机构收到的处罚通知,处罚金额合计超过1.2亿元。
除了整体监管力度的加大,针对单个支付机构的罚单金额也在逐年提高。有些支付机构甚至收到了百万级别甚至千万级别的罚单。例如,支付宝在2018年8月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罚款412万元。
在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央行今年3月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的通知,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账户实名制、转账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的目的是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并推动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洗牌期。
尽管监管严格,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企业仍然热情不减,特别是在信用支付市场。近期,不断有互联网巨头公司涌入这个市场。例如,腾讯正在孵化信用支付产品“分付”,预计在今年四季度上线。其他公司如美团和百度也都在信用支付领域进行了尝试。
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的繁荣与该市场的庞大规模息息相关。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5.4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4.7%。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速,信用支付成为互联网企业竞相布局的新领域。在这个移动支付洗牌期,谁能抓住信用支付的机遇,谁就可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在数字金融领域,信用支付这一板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京东白条到蚂蚁花呗,再到可能的微信信用支付产品,它们的表现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白条自2014年2月上线以来,其营收账款余额在短短几年间飙升至344.49亿元。而蚂蚁花呗的贷款余额更是在2017年上半年达到了惊人的992亿元。这两款产品无疑是当前信用支付市场的主要力量。
在这个看似饱和的市场中,仍有新的竞争者跃跃欲试。腾讯凭借其强大的微信支付平台,若推出信用支付产品,无疑将成为市场的一大看点。微信支付自推出以来,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艾瑞报告显示,在移动支付市场,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已占据39.9%的份额,紧跟行业领头羊支付宝的53.8%。这一表现充分证明了腾讯在微信支付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新进入信用支付市场的玩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新玩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吸引用户。除了市场竞争压力外,信用支付市场的监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新玩家进入信用支付市场的门槛也将相应提高。如何在保障合规的前提下,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用户体验,将是新玩家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虽然腾讯等新生力量进入信用支付市场的前景充满机遇与挑战,但其凭借微信支付的市场基础及品牌影响力,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发展,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