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的措施有哪些,定向降准怎么理解?
在经济大潮中,政策调控的巧妙手段之一便是定向降准。那么,究竟什么是定向降准?又该如何解读其中的措施呢?
定向,在金融领域,常指向特定的方向或领域。而降准,则是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意味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那么,定向降准结合起来,便是央行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实施的货币政策调整,旨在调整资金流动方向。
深入了解定向降准后,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对于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银行,尤其是那些对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将适度加大“定向降准”的力度,降低准备金率,扩大再融资规模。这样的政策倾斜,旨在支持小微企业和金融债券的发展。
随着国际市场上资金利率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充足,已很难再现昔日的“钱荒”。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强调要深化金融改革,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这意味着要清理不必要的“渠道”和“链接”,规范银行间、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缩短融资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当前,融资难、成本高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外,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一些银行业务如同行、信托和财富管理已逐渐演变成“钱生钱”的游戏,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为此,国务院会议明确规定了银行间和信托业务的规范方向,旨在开辟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使金融服务更加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央行将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稳定融资总量,优化融资结构。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行业。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还能促进经济市场的调节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定向降准作为央行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调节经济市场、刺激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定向调整,可以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