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五月首个交易日 沪指上涨0.63%

炒股入门 2025-05-02 06:43炒股入门知识www.xyhndec.cn

A股在五月首个交易日迎来全面上涨,三大指数集体收红。特别是创业板指,涨幅近2%,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今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金额达到7211亿元,行业板块多数上涨,科技类股票成为引领市场的力量。北向资金净流入33.19亿元,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

具体来看,沪指上涨0.63%,报收2878.14点;深成指上涨1.51%,报收10883.22点;创业板指表现尤为突出,上涨1.97%,报收2110.27点。

关于后市走向,各大机构纷纷发表观点。

中信证券认为,尽管长假期间的外盘扰动对市场有一定影响,但更多是短期情绪冲击。在政策驱动、全球资金再配置和国内流动性宽松的三大因素推动下,A股慢涨行情将继续延续。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介入的良好时机。他们建议,以新旧基建及相关科技龙头(如5G、云计算、新能源车等)为主线进行配置,并关注前期受疫情压制的优质滞涨板块,包括餐饮、免税、百货、白酒、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

海通证券指出,海外市场存在Sell in May效应,历史上A股在5月的正收益概率较低。目前,A股可能面临回撤夯底的阶段,但中期来看,目前仍是牛市2浪调整后的熬底期。他们建议聚焦新基建和消费,等待趋势性上涨信号的出现。

国泰君安预计,5月市场将维持震荡格局。他们认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包括估值吸引力、流动性、盈利拐点和政策预期等。在行业配置上,他们推荐关注科技行业,特别是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行业。建筑、建材、交运等逆周期调节受益的行业以及餐饮旅游等受损后有望恢复的行业也值得关注。

招商证券认为,A股在5月虽然面临外部风险的扰动,但在政策预期、基本面边际改善和流动性充裕的推动下,有望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他们建议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基建”的相关政策。关注国内出行恢复带来的机会,如机场、酒店、航空运输等行业。

安信证券预计,未来一个阶段,全球经济将走向复苏,A股有望迎来“复苏牛”。他们认为,A股将受益于流动性、盈利与风险偏好的持续改善,呈现震荡向上趋势。在行业配置上,他们推荐关注新能源汽车、云计算、互联网等科技行业,以及金融、周期和可选消费等行业。

兴业证券分析指出,当前市场处于存量博弈阶段,需要增量资金来打破僵局。他们建议机构投资者聚焦业绩与估值相匹配的优质细分领域,并关注电子、计算机等行业的估值消化情况。

新时代证券洞察显示,3月底至4月的股市反弹,其背后的核心动力是“仓位回补、两会博弈以及复工预期”的交汇。进入5月,前两个因素的助推作用会逐渐减弱,虽然复工预期仍在持续,但其进展速度略显平缓。这一转变可能带来A股市场的“尾部风险”,在空间上或将洗去大部分短期博弈资金,而这一过程可能在月度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在这个风险期,战术上我们需要谨慎控制仓位,而战略上则需要寻找新的逻辑切入点。历史总是证明,每一次的尾部风险期都是新板块孕育的温床。比如2018年12月孕育了养猪和券商板块,而2019年的6-7月则催生了电子板块。趋势性行情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酝酿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预期,新的大幅加仓机会可能在5月底至6月初来临。

近期的利率快速下行趋势值得关注,这可能吸引部分关注股市分红的配置资金。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聚焦那些低估值且具备高分红潜力的板块,如金融地产板块以及部分现金储备丰富的周期板块。从行业恢复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各行业从疫情中复苏的速度。考虑到国内经济可能领先全球复苏,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国内消费板块,尤其是随着地方稳定消费政策的陆续出台,消费领域的正面影响可能还将持续。

粤开证券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大环境下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平稳且韧性十足。A股的整体估值依然具备吸引力,上市公司的业绩风险已得到充分释放,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可期。回顾过去十年的数据,五一节后市场上涨的概率较大。在业绩洼地的支撑下,叠加政策的加持和流动性环境的宽松,A股的多头性价比显得尤为突出。即便五一假期期间海外市场出现波动,但对A股的负面影响偏短期,市场的调整反而为资金提供了配置的新机遇。尤其是创业板指,其弹性相对更强,注册制的改革也在优化市场生态,使得这一阶段创业板指有望优先受益。

国盛证券指出,五一期间海外市场的波动可能会短期冲击节后市场或触发获利了结的情况。在经历了年初的全球暴跌后,这种级别的冲击对A股的影响有限,反而再次提供了配置的机会。科技成长将成为行情的主线,特别是在两会前后,往往是性价比较高的做多窗口。5月21日、22日的两会召开在即,过去15年的数据显示,两会前后市场整体上涨的概率较大,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低。建议积极把握这段性价比较高的时间窗口,投资策略上科技再次成为主角,同时关注对利率敏感性强的周期行业,如新基建、半导体、云上游和券商、地产、基建等。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