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与散户的 “赛跑” 追踪债券型基金赎回潮
【机构与散户的赛跑:债券型基金赎回潮】
博时基金副总经理邵凯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透露,自2016年以来,存在兑付风险的债券数量及涉及金额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仿佛只是这场危机的冰山一角。
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已引发债券市场的全面调整。短短一个月内,利率债的调整幅度便超过50BP。随着债券基金收益的缩水,大量纯债基金近三个月的收益已归零。这一趋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担忧,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债券基金遭遇赎回潮。
这场赎回潮的起点是在中铁物资债事件之后,由机构开启了第一波赎回。一位基金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基本面好转与信用债违约风险加大的双重因素影响。目前,第一波机构赎回已结束,但接下来如果情况严重,散户对公募基金的赎回也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第二波由散户引发的赎回潮已经开始。许多基金公司固收部人士表示,散户的赎回量甚至比机构还要大,为了应对赎回,他们不得不抛售债券。在第一波赎回潮中,机构主要抛售的是流动性最好的利率债;但随着第二波的到来,机构开始抛售部分行业基本面较差、资质较弱的信用债,尤其是中低等级的信用债。
除了信用债违约的影响,去杠杆也是推动债券赎回的重要因素。海通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债券市场的杠杆率在历史同期已达到最高水平。为了增加收益,许多机构在购买债券时加杠杆,但在市场下跌时,风险加大,机构开始适度降低杠杆。这导致债券基金的净值出现下跌,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增加了债券基金的赎回量。
中铁物资公司突然公告旗下168亿债券全部暂停交易的事件成为债券市场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到了大量机构,而且造成了市场信心的大幅动摇。海通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指出,如果购买的基金中包含相关债券,投资者会有动力赎回基金。当大家都去赎回时,产品的管理人只能卖组合里其他的债券,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目前,债券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让人惊奇的是,尽管中铁物资债暂停交易后,中证估值净值几乎未变,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一旦恢复交易,其价格大概率会大幅下跌。部分基金公司已提前感知到风险,并在一季报告中显示出减持的动作。
这场危机中,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在进行着一场赛跑。如何在这场赛跑中保持冷静、做出明智的决策,是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市场变幻莫测,唯有深入研究、全面分析、审慎决策,方能在风暴中找到生存之道。一位经验丰富的债券基金经理透露,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他的基金曾经涉足铁物资债。那时,在大约2011年前的一段时期内,他们管理的债券基金也曾持有中铁物资公司的债券产品。在洞察到了公司财务状况及经济数据透露的风险迹象后,他们在大约于之后的几年内逐步减少了与该公司的关联度。随着风险日益显露,该公司果断决定避免继续投资铁物资债。这个决策显示了基金团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对风险管理的极高要求。他们的警觉性也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一项涉及财务风险的投资,避免盲目投入显然是一种明智的决策。这项决策体现了一种投资哲学的核心理念,即风险和回报并重,是任何投资策略的基础。这些经验不仅是对于债市行业的启示,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公开数据来看,国泰君安证券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市场中的风险正在不断升级。一些曾重仓某些债券基金的基金数量显著下降,显示出市场对风险的担忧和谨慎态度。其中,“天瑞债”事件引发的影响尤为显著,“十五天瑞债”基金数量已下降至零。与此“十三铁物资MTN002”和“十五铁物资SCP005”的重仓基金数量也大幅下降。这些数据进一步强调了投资市场中的风险动态变化的重要性,也再次提醒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和风险管理。这种透明度和市场趋势的公开显示了对市场健康和公正交易的尊重和保护,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明确和可靠的信息依据。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