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池被狙击 基金子公司变速慢跑
资金池风波背后的基金子公司风云变幻
近期,中国基金业协会对一家基金子公司违规开展资金池业务进行处罚,再度引发公众对基金子公司风险的关注。基金子公司因其业务范围广泛、监管相对宽松,一直被誉为“万能神器”。其管理规模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狂飙突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达到惊人的9.84万亿元,其中潜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随着行业发展的加速,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正在面临收紧。多位公募基金人士透露,基金子公司已成为证监系统的重点监管对象之一。知情人士更是透露,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提高新基金子公司的设立门槛,并计划设立与信托和券商相似的风险调控指标。除了提高设立门槛,还有意将业务规模与净资本挂钩。在这一背景下,基金子公司的发展脚步将可能放慢,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是坏事。
近期,中信信诚因违规开展资金池业务且规模较大,被暂停备案6个月并责令整改。资金池产品是资产管理实务中的一种集合类资产管理产品,其特点是期限错配和非标准化资产的运用。由于资金池业务的特性,其存在风险隐蔽和滞后的可能,一旦爆发,将对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中国证监会和协会对此严令禁止,并多次明令禁止资金池业务。
早在2014年,中国证监会就已下发通知禁止开展资金池业务,但一些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业务并未及时“刹车”。某基金子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坦言,资金池业务利润丰厚,但管理难度大,市场环境也对其产生影响。除非主动管理业务做得特别好,否则主要看股东背景。
基金子公司的快速发展与其设立门槛较低、展业范围广、监管较为宽松的特点密不可分。随着行业风险的暴露和监管的加强,基金子公司的发展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在资金池风波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需要更加审慎地管理风险,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稳健性。监管部门也需要继续加强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业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基金子公司如果不妥善管理,就如同放任“小怪物”野蛮生长。这里的“小怪物”,指的是缺乏资本约束的业务风险。因为缺乏资本的束缚,这些风险就像一个个无法预测的小怪兽,谁也不知道它们会成长为何种模样。这位总经理进一步强调,基金公司在二级市场有自身的专长,但在基金子公司领域,由于其多为非标业务,加之成立时间短、人才储备和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在经济下行、金融风险频发的当下,必须警惕基金子公司成为银行和信托的“风险接盘者”。实际上,一些基金子公司已经被信托业内人士戏称为“接盘侠”。
监管机构并未坐视不管。去年十月,随着市场配资业务的整顿,部分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因在监管层的场外配资检查中存在问题而遭到行政监管措施。从那时起,管理层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多位公募基金人士透露,基金子公司已成为今年的监管重点对象。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新的基金子公司申请已经陷入沉寂。根据证监会公示,对于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基金子公司申请,最近的一次反馈已经是在数月之前。目前等待名单上的基金公司包括西部利得、嘉合基金等。其中西部利得基金提交申请材料已数月之久,至今仍未获批。
行业自律组织也在密切关注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动态。某基金子公司督察长透露,目前基金业协会每月都要求上报专户数据。近期查处的一起资金池事件可能就是基于这样的月度监测结果。从去年开始,基金业协会相继查处了多起子公司违规事件,促使部分基金子公司开始自查。一些基金子公司的私募通道业务正在收缩,风控和交易要求更加严格。
大型公募基金总经理认为,改善基金子公司缺乏净资本约束的现状是必要之举。在他看来,适当提高注册资本有助于增强基金子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有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一些基金子公司的总经理透露,将业务规模与净资本挂钩,旨在倒逼基金子公司减少通道类业务,转向更多利润更高的主动管理型业务。
事实上,基金子公司在通道业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过去,通道业务几乎被信托公司垄断,但随着基金子公司数量的增多,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基金子公司的报价已经低至万分之三,信托公司因净资本约束等原因无法与之竞争,大量通道业务转移至基金子公司。虽然基金子公司一直在寻求转型,但通道类业务仍然是其主要业务。一些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新的监管收紧,基金子公司的规模扩张将有所停滞,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萎缩。但在大型公募基金总经理看来,这并非坏事。他比喻说,就像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后的整固期,随后随着新产品的问世再次迎来发展。基金子公司也可能经历这样的周期。
基金子公司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也在不断和寻求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