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利背后的玄机: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28% 政府补助创新高

炒股技术 2025-05-05 21:02炒股技术www.xyhndec.cn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欧阳辉和叶冬艳报道的2020年互联网经济突破100万亿人民币大关,达到了惊人的101.6万亿元。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但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韧性。

截至2021年6月15日,仅有易见股份一家A股公司尚未披露2020年年报。整体而言,A股上市公司在2020年实现了3.98万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4.43%,这一增长率虽较2019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稳健。

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这部分损益在2020年共计4,445亿元,同比增长了28.02%,占整体净利润的比例达到了11.2%。在这其中,补贴占据了一半左右。对于小市值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的占比更高,甚至超过了一半,这反映出小公司的盈利质量有待提升。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点在于其偶发性、一次性,无法持续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要提高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必须关注提高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除了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深入分析,欧阳辉和叶冬艳还通过图表详细展示了A股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盈利情况。银行业以1.62万亿元的盈利遥遥领先,非银金融行业、房地产、化工等行业也表现强劲。传媒行业却成为了唯一亏损的行业。

虽然A股上市公司在2020年面临了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战,但整体盈利情况依然稳健。非经常性损益的占比上升,使得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未来,提高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任务。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补助与市值效应

在深入研究图表4所揭示的数据后,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市值效应。在将已公布2020年年报的4286家上市公司分为四大板块后,我们发现随着公司市值的减小,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逐渐增大。具体而言,沪深300成份股的非经常性损益仅占净利润的6.8%,而市值最小的剩余小型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净利润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涉及到公司运营策略、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到个股层面进行分析时,这一规律更为明显。尽管受到市值大小的影响,个股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的平均值仍然高于整体平均值。这反映出小市值公司的盈利非常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其盈利质量相对较差。这也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需要更加关注公司的盈利质量,而非仅仅看重净利润这一单一指标。

补助作为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金额和比例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图表5显示,从2011年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获得的补助持续上升,并在2020年创下新高。其中,中国石化等大型企业是获得补助的主要受益者。值得注意的是,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表明补助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有着显著影响。

那么,补助是否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将上市公司按照公司性质分为国企和民企。从图表6的数据来看,虽然国企在前期获得的补助高于民企,但在近年来,民企获得的补助逐渐增多,并在2020年超过了国企。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补助差不多都是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一半。这说明补助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简单的平均数计算可能会掩盖一些实际情况。在图表7中,我们计算了每个上市公司的补助占总资产、净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再分为民企和国企两组计算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数。结果显示,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大公司获得的补助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要低于小公司。从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来看,民企和国企的中位数不相上下。这些数据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上市公司与补助的深层次关系。总体来看,补助在上市公司盈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市值较小或性质为民的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也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市场环境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补助在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中占据重要位置。图表7的数据显示,补助在非经常性损益中的比例超过100%,意味着在某些公司中,补助的金额甚至超过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总和。换句话说,除去补助,公司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总和竟然是负的。相反,如果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低于0%,那么这家公司在那一年的非经常性损益总额是负的,也就是说,它遭受了非经常性的损失。

在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遭受打击,但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却相对稳健,其中非经常性损益起到了不小的“支撑”作用。在这一年中,民企和国企获得的补助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的中位数分别达到了68.50%和57.68%。这也就意味着,在民企中,有一半的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来源于补助的比例超过了68.5%;而在国企中,这一比例超过57.68%。

可以说,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的大约一半都来自于补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企总体上获得的补助金额较高,但在某些年份,民企获得的补助却超过了国企。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企获得的补助占公司总资产、净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都高于国企,这似乎表明补助并没有明显的偏向国企。

非经常性损益因其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对于投资者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那些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质量的稳定性更值得关注。毕竟,补助只是短期内的一种“输血”,真正的长期稳健发展还需要依靠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持续创新。

(作者欧阳辉教授现任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副院长;叶冬艳学者为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

上一篇:北亚资源股票(St北亚)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