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性”到“系统性” 央行报告措辞变化意味深长
【从“区域性”到“系统性”:央行报告措辞转变背后的深意】
随着英国议息与美联储非农数据的发布,举世瞩目的焦点再次聚焦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超级货币政策周,中国央行2016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立即引来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此次报告的一大看点,是央行将措辞从长期使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转变为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变化似乎蕴含着深刻的意味。
区域性金融风险,顾名思义,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区或某一产业所面临的局部金融风险。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是指整个金融系统因内外部的各种冲击和因素而产生的剧烈波动,这种波动使得单个金融机构无法幸免,有可能造成整体经济损失。央行报告中的措辞变化,反映出金融监管政策的微妙调整以及对风险承受度的重新考量。
这一变化并非凭空而来,背后有其深刻的客观背景。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金融形式日益丰富,金融活动和规模急剧扩大。这不仅优化了货币资产的流通,紧密了产业间的联系,加速了利率传导,同时也激发了包括道德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性风险的物理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和消失。
从国际经验看,央行将关注点放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是全球央行的共识。当“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对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时,其管理责任更多地应交由地方或行业主管部门。央行强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对自身职责和定位的更清晰认识。
近期的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方式,都显示出“兜底”思维的转变和监管容忍度的提升。特别是在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发生后,《》发表文章强调市场规则的处理方式,指出局部风险该释放时也要及时释放。央行第二季度报告中的措辞变化,与中央的态度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国企和地方国企的破产或许不可避免。过于谨慎对待“区域性金融风险”,反而更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阻碍中央层面改革的深入贯彻执行。
这次央行报告中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更关注,不仅是措辞的变化,更是央行监管职责和定位的回归。这一变化也反映出央行在推进市场化改革道路上的必然选择。在优化金融环境、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过程中,这种变化将有助于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
股票书籍
- 从“区域性”到“系统性” 央行报告措辞变化意味深长
- 龙井配资公司有哪些公司比较正规靠谱-
- 转债申购的规则有哪些?怎样参与转债申购?
- 6大汽车拆解概念龙头股(名单)
- 原油最新走势分析预测(原油走势)
- 王禹平:湖南一批企业正在积极筹备申报精选层
- 突破跳空缺口选股公式(通达信跳空缺口公式)
- 丽人丽妆即将登陆A股市场 有望成为其第二家美妆类代运营商
- 同花顺斐波那契怎么设置(同花顺圆月线用法)
-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顺丰上半年业绩暴跌八成
- 风险投资的特点是什么?风险投资案例有哪些?
- 贵研铂业:第七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 大晟文化重组(明天科技最新消息)
- A股国家队(股市国家队什么时候会出手)
- 上市公司中期审计报告(上市公司审计要求)
- 期货交易规则有哪些?期货交易手续费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