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再延一年 机构存量资产处置仍存考验
本报记者戴安琪黄一灵报道,针对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的消息,多位银行及信托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决策给予了他们短暂的“喘息”机会。这并不意味着业务转型的脚步会因此放缓。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尽管获得了额外的过渡时间,但部分业务转型的步伐不会减慢。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对存量业务进行量化处理,其中中小机构所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对此,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存量业务的整改工作,整改速度甚至可能较过去两年多有所加快。
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部分源于实际整改进度的考量。考虑到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整改进度的实际情况,央行审慎研究了这一决策。对于银行而言,部分资产难以处置仍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例如,资金池中的产业基金和非上市股权等老产品,其期限较长且难以市场化处置。尤其是非上市股权,这部分资产无法回表,处置起来十分困难。尽管这部分业务量并不大,但依旧让银行感受到一定的压力。类货基产品的转型压力更大,其资产端期限基本为一到三年,难以满足资管新规的期限匹配要求。
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涉及资管新规的方面主要是资金池的清理和净值化管理。资管新规的延期确实为信托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机会,但压降融资类业务仍是当前的主要挑战。
中小银行和机构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产品净值化转型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明显滞后。据普益标准调研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能够完成存量老资产规范整改并实现净值化转型的中小银行机构比例不足30%,甚至有超过四成的机构无法按期完成改造的存量老资产占理财总资产比例高达20%以上。
延长过渡期并不意味着整改方向和速度会有所变化。平安证券金融团队表示,过渡期延长是为了给金融机构更多时间应对压力和挑战,但资管业务改革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粤开证券分析师李奇霖也强调,延期是为了向金融机构传递加快整改、避免幻想的态度。兴业证券银行分析师傅慧芳预计,今年下半年无论是理财子的管理规模还是大型银行的净值化转型进度都将有所加速。
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银行还是信托机构都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整改步伐。对于银行而言,除了处理存量业务外,还需要解决客户接受度、估值系统搭建等问题。信托公司则需要压降融资类业务、加强资金管理和净值化管理。中小银行和机构也需要加快转型步伐,提高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进度。
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为银行和信托机构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间,但整改的压力和挑战依然存在。银行和信托机构需要积极应对、加快整改步伐、提高转型效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国盛证券的分析师杨业伟对于当前的整改进程给出了乐观的预测。他表示,考虑到实际的整改进度,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存量业务的整改工作有望完成,甚至可能较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有所加速。对于整个大资管行业来说,虽然转型进度已经接近过半,但在接下来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行业将完成一半的过渡任务。这意味着整改的速度可能会比预期更快。
天风证券(601162)的银行分析师廖志明也分享了他的看法。他指出,随着过渡期的延长,各家机构将会调整原先的预期并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这将对老产品的压降速度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表外理财规模方面,2020年的数据可能会有所波动。对于这一变化,市场参与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灵活的策略应对。
整改进程的推进,不仅是对金融行业规范性的提升,更是对整个市场生态的一次调整。随着未来整改工作的深入,整个大资管行业将朝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机构们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也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面对挑战,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规则。无论是对于金融机构还是投资者来说,都需要密切关注整改进程的动态,并做好应对策略的调整。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