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再出发与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随着新三中全会将新型城镇化的“十六字诀”作为核心战略,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并计划于本月初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再出发,也是对以往城镇化路径的深刻反思。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振兴。长久以来,中国的发展路径以城市为中心,但这并不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唯一路径。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注重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互惠,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注农村,是寻找中国未来发展密码的必由之路。乡村是明恩溥笔下的中国帝国的缩影,也是衡量中国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应是割裂的,而应互动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必须保持对乡村的敬畏。乡村的存在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是人类生存方式多元化的必要。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可以为城市提供诸多启示。
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不能仅以消灭农村、建成城市为业绩。强行将农村纳入工业化体系,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生存方式,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反弹。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注重产业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公民权利现代化以及价值观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并不应只关注人口城市化率。一些地方强行把农民集中住进楼房的做法,并非新型城镇化的正途。相反,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将其纳入现代产业体系,远比驱赶农民到城市更有远见,也更符合现实。
美国将农业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巨大的补贴。农业本身的现代化更容易造就产业结构的均衡,增强抵抗经济动荡的能力。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击风险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未来中国应在经济上将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在社会领域实现农村的福利与城市接轨,消除隐形的身份等级分野。这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道路,也是实现乡村与城市共存共荣的必由之路。当前土地政策改革的走向虽然尚不明朗,但无疑,现有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农村土地的现状是,只有承包权而没有联产共享的机制。除了国营农场以外,广大农村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土地碎片化现象严重。以笔者故乡湖北的农村为例,村里的水稻田被划分为数百份,每家的农田相互分割,这种情况导致经营成本上升,机械化无法大规模推广,农业效益低下。
如果未来农民能够自由流转承包土地,将有可能实现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农民可以以户或村为单位,组建新型农庄,通过股份合作或按农地面积大小进行分红,真正实现“联产共享”的目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后,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实现多元化经营。
农业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在于将农业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比如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同样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台湾农业被纳入产业化道路,并没有损害农民的利益。相反,台湾成为世界食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农业的统一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功不可没。像统一这样的食品企业崛起时,提倡“嘉惠地方”,通过发展实业带动地方繁荣。
大陆农村未来的发展也可以借鉴台湾模式,通过土地政策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打造大型农副产品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旅游产业基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农民的身份认同。现代农民的需求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平等财产权的实现,更在于身份的提高和社会地位及权利的平等。
必须从社会制度层面进行改革,消除现行的户籍限制和身份等级的隐性分裂。如果新一代年轻农民仍然视务农为畏途,视农业为贱业,那么农业的振兴将无从谈起。城乡平权是实现社会公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填埋社会阶层鸿沟的重要战略之一。只有让农民感受到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业,共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