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将再迎长期稳定资金
近年来,为推进更多长期资金入市,我国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举措,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
今年1月4日,银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银行保险机构要健全与直接融资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运用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银党委会议和委务会议也强调了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这些部署的推出,引发了市场各方对于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期待。
回顾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尽管机构投资者队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仍然相对较低。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比例仅约16%,占总市值比重约为12%。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市场机构化的进程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阶段。以美国市场为例,其机构化的进程历经了长达46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养老金和境外资金成为了重要的机构力量。相比之下,我国A市场中,包括养老金、保险资金在内的长期资金占比依然较低。
为推进更多长期资金入市,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一方面培养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二级市场资金的配置;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这也是吸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关键。
除了引导国内长期资金积极入市外,资本市场的开放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资流入国内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规模达到1.89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14%。
业内人士指出,要持续吸引更多资金长期流入资本市场,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深化提升市场吸引力。这需要深化基础制度改革,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障碍,完善配套制度,引导长期稳定资金入市,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我国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庞大但资金量相对较低。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关注并引导投资者的理念、行为、结构的变化。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投资者的成长成熟紧密相关。拥有更多长期资金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成长壮大,是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条件之一。
总体而言,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功能。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深信,推动长期资金的持续入市,不仅能够优化投资者结构,更有助于遏制市场的投机氛围,引导广大中小投资者走向成熟与理性。这一举措,如同春风拂面,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健、规范、高效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投资者在面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时,往往因其在资金实力、信息获取和风险承受能力上的相对劣势,而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遭遇违法违规行为的侵害。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小个人投资者的权益,更能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为市场注入更多的理性与公平。
蒋健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发展中长期投资者对完善资本市场生态的重要性。她认为,中长期投资者的发展能够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由于我国中长期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尚未充分成长,它们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具体作用难以被准确衡量。但无疑,随着这些投资者的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将在上市公司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更为关键的是,基础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注册制改革。而要推进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必须拥有一个成熟的投资者结构,这样才能将价值判断完全交给市场。优化投资者结构,成为了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资本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强大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将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完善资本市场生态,需要从发展中长期投资者入手,引导市场走向更加成熟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