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去产能镜像:276天限产政策发酵 下半年望提速
编者按: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煤炭和钢铁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了一种被称为“去产能悖论”的困境。尽管钢价和煤价逆势上扬,企业纷纷复产,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呈现“逆袭”态势,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行业变革。
自执行“276天”限产政策以来,国内煤炭产量出现了惊人的10%下滑,煤炭价格相应连续上涨。这一政策对企业层面产生的影响却并非全如外界所想象。尽管煤炭价格上涨使得利润率有所提升,但各家煤炭企业的减产导致营收规模明显下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明显好转。
以山西省为例,近期发布了一份去产能进度表,涉及关闭的15家煤矿多数要求在8月底前停产,合计涉及煤炭产能1060万吨/年。这只是国内煤炭行业去产能的一个缩影。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煤炭产区也在上演。
尽管上半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但企业层面的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在35家上市煤企中,虽然有一部分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但更多公司的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以行业龙头中国神华为例,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98.2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8.62%。这足以说明,即使煤炭价格上涨,但由于产量下降,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靖远煤电外,其余34家上市煤企营收全部下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煤炭供需矛盾依然严峻。随着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煤炭化解过剩产能,煤炭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煤炭价格二季度小幅回升。
从目前的限产角度看,下半年煤炭行业产量难以大幅提升。周围的大型煤矿都是严格执行的276天限产政策,周末、节假日都不生产。下游需求的旺盛与上游限产导致的煤炭供给偏紧也是目前煤炭变得抢手的原因。
产能去化有望提速。目前,煤炭企业面临着供求关系的严峻挑战。限产政策使得煤炭产量大幅减少,而下游需求却未有改变。即使部分企业想要复产,也要面临着各项检查,所以产能难以释放。下游企业的需求旺盛,这也为煤炭价格的继续上涨提供了动力。
煤炭和钢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也需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缓解煤炭供需矛盾,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邓舜观察指出,去年末之际,已有部分煤炭企业因市场机制的调节而暂停生产,有效清理了部分过剩产能。今年实施的276日生产政策虽有助于调整产能结构,但同时也带来了供应缺口的扩大效应,特别是在七、八月份表现得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限制产能”并不等同于“消除产能”。回顾上半年的煤炭行业去产能进程,不难发现其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据可靠消息,今年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全年目标任务是削减2.5亿吨产能。截至七月底,累计退出的煤炭产能仅为9500多万吨,仅完成了全年任务的约三分之一。
邓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去产能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遏制已退出的产能再度复产。”随着供需关系的紧张,煤炭价格出现上涨,部分小型煤矿为了追逐高利润,可能会采取隐秘的方式恢复生产。
他预测,下半年煤炭行业可能会出现一种“压小放大”的局面。具体而言,小型煤矿将继续执行严格的限产政策,而对大型煤矿的产能限制则会相对放宽。这一政策导向将成为影响下半年煤价走势的关键政策性因素。
从去产能的角度来看,通过增加市场供给来抑制煤价过快上涨,无疑对整个行业的产能去化过程是有利的。
在剩余的五个月里,煤炭行业仍需完成剩余62%的去产能任务。相比上半年,下半年的产能去化力度将会加强。
以煤炭重镇山西为例,山西工业厅近期发布的公告详细列出了各矿山的停产时间和井筒封闭时间,并明确了相关责任人。这表明,近期的去产能专项督查组已经奔赴各地进行督查,预计下半年的去产能力度将会更加严格,对于不同类型的煤矿将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邓舜如此分析。
随着去产能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的持续调整,煤炭行业的格局演变将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