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2成保本基金跌破1元净值 专家称勿盲目抄底
近期,保本基金市场风起云涌,曾经风靡一时的保本基金如今面临调整。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截至5月26日,目前在售的开放式基金中,保本基金数量锐减,仅有10只,相较于4月份的数量明显减少。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则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发行数量纷纷超过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这一曾经备受投资者追捧的产品,如今却遭遇募资难题。多只保本基金募资规模不及预期,有的基金募集目标高达数十亿元,但实际募得资金却远低于目标。与此多只保本基金出现滞销,基金公司纷纷延长募集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保本基金失宠呢?规模缩水是否会影响其保本效果?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其中的风险呢?
这一切的隐忧,其实与保本基金自身的特性有关。所谓保本基金,即有担保公司保证本金兜底的公募基金产品。其保本机制背后存在着连带责任担保的风险。在市场行情较好时,投资者可能觉得有担保机构的兜底,投资无虞。但市场一旦下跌,风险将直接由基金公司承担。
据统计,今年以来新发行的保本基金占当前保本基金总量的比例不高。但总规模高达数千亿元的保本基金市场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由于反担保问题产生连锁反应,恐怕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难以承受。对此,监管部门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对采用连带责任担保方式的保本基金产品进行压力测试和风险承担机制安排。而对于采用买断式担保方式的保本基金产品,则需要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申请注册。
事情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目前市场上以第三方担保机构主导的买断式保本基金极为罕见。业内人士坦言,基金公司在与担保机构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担保机构往往不会选择被拖下水。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要想改变目前的困境,需要从自身做起,控制操作风险。然而做起来并不容易。在过去的一些案例中我们也看到了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市场乱象和风险频发的情况如分级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的兴衰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公募基金应避免再犯同类错误并吸取过去的教训。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理性看待保本基金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投资者需要认清市场变化谨慎选择投资产品而不是盲目抄底在投资过程中要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确保自己的投资安全。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继续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虽然保本基金面临一些挑战但其仍然是投资者的一种投资选择只是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地看待其中的风险和市场变化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破净”保本基金如何寻找出路
随着市场波动,保本基金也面临着净值跌破发行价的困境。据金牛理财网统计,截至5月25日,超过两成的保本基金净值跌破1元,其中部分基金净值跌幅较大。
这些“破净”的保本基金当前面临两大策略选择。金牛理财网研究员何法杰指出,一是选择降低风险,清仓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转向配置信用较佳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努力重回净值1元以上;二是选择左侧交易,加大权益类配置,以期快速“翻本”。
深入分析这两种策略,我们发现它们各有利弊。第一种策略虽然稳健,但可能面临长时间收益摊薄的问题。近期债市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华福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陈博亮担忧地表示,这将对债券估值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伤及本金。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差异也会带来不同的收益变化。
而第二种策略虽然有机会快速扭转亏损,但同时也加大了后续投资风险。建信基金经理叶乐天认为,当前市场环境下,跨市场联动效应显著,信用风险等不确定性的加大将导致避险情绪上升。
专家提醒,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保本基金实现超额回报的期待应有所降低。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即使基金公司成为第一还款人,保本基金也不一定能实现“刚性兑付”。
对于投资者是否应该抄底“破净”保本基金,国元证券分析师冯迪建议,投资者应明确保本基金的投资规则,对于中途加入的投资者,保本承诺并不适用。一般持有保本基金第一年赎回费用较高,因此抄底保本基金也存在赔钱风险。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则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保本基金时,应更加关注其投资期限。他认为普通投资者最好选择3年期限的保本基金品种。这样可以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而对安全垫造成不利影响。投资者应明确认购并持有期满的投资策略,尽量避免申购和提前赎回。
“破净”保本基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确实面临一定挑战,但并非没有出路。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审慎选择投资策略,以实现保本并获取合理回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