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无霸“定制基金”乍现 10万亿委外资金流入公募
【巨无霸“定制基金”涌现,10万亿委外资金流入公募】在基金销售面临困境之际,银行资金对公募基金的输血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业内人士指出,委外业务的蓬勃发展,将深刻改变现有的基金生态圈,特别是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行业地位将迎来显著提升。(第一财经日报)
资产配置的去处一直备受关注,而货币宽松使得流动性无处安放。当前,银行委外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公募基金等资管平台。
委外业务自2008-2009年起步,在资管业务领先的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中起步,后在2014-2015年得到中小型银行的广泛涉足,至今发展迅猛。委外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为商业银行,保险、财务公司等机构也有少量参与。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投资,是委外业务的主要操作方式。部分中小银行则以投资顾问方式开展委外业务。
据一位北京公募基金总经理助理陈平透露,委外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间的授信安排,多为同业理财资金,成本较低,更容易满足低风险的投资偏好。个人理财资金对接委外的并不多见。真实的资金成本除了参考Shibor(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外,还需加上银行的自身运营成本和参照银行自身的信用等级。
银行委外业务必须有明确的投向,每笔资金要有严格而明确的投资标的,这是根据2014年银监会印发的相关通知要求。目前,银行委外规模庞大,据申万宏源证券测算,规模约为14.3万亿元。其中,投向债券的规模达2.01万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公募基金迎来了重要的机遇。一方面,银行委外资金的强大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产品的发行却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公募的规模和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委外业务。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发行的一只封闭三年的债券基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整个基金行业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随着委外业务的增长,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行业地位逐渐提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委外业务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基金行业的生态圈。拥有银行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在委外时代具有二次优势。一开始,银行系基金就有着股东帮忙卖基金的先天优势,而现在委外资金的需求如此强烈,银行更可能将资金配置在自己家的资管平台上。
华创证券分析师屈庆指出,过去银行更关注委外业务本身的发展空间和收益,但现在更关注风险。在委外业务的推动下,公募基金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基金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投资者的需求。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以确保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自二季度以来,工银瑞信基金家族新发行了五只基金,分别是工银瑞信安盈A/B、工银瑞信沪港深2.02、工银瑞信瑞丰纯债、工银瑞信泰享三年和工银瑞信恒享纯债。这些基金发行份额从几亿到数百亿不等,初步显示出工银瑞信的市场吸引力与良好的运营态势。它们的初始认购户数,尽管户数相对较少,但户均认购额度大,体现出了一定的机构化投资趋势。在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的专家王群航看来,这种发行模式符合新成立的“委外基金”的特征。
今年以来,不仅公募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委外资金也涌入基金专户产品。专户产品因其费用相对较低,对于大额委外资金来说更具吸引力。对于规模庞大、投向单一的委外资金而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公募产品。与专户相比,公募运作更加透明,日常运作情况更加便于监管与追踪。
在这样的背景下,“量身定制”的公募产品应运而生。银行资金寻求安全稳定的投资渠道,基金公司则希望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进一步发展,两者一拍即合。以华南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的说法为例,机构对低风险资产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债券基金更是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根据机构的需求设计出A、B、C类别的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货币宽松、债券收益率下滑的大背景下,委外投资收益率也相应下滑。尽管如此,对于机构而言,为了维持一定的收益率水平,他们可能会选择提高杠杆。定开债基成为了近期基金公司的热门产品。这类产品一般封闭运作一段时间后再开放,这样基金公司可以在流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保持高杠杆操作,确保投资收益率。兴业基金近期推出的五年期定开债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公募还是专户产品,都在努力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基金公司也在不断创新和,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公募基金和专户产品的发展将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