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基金子公司再出发:寻找股东增资 转变业务方向

炒股技术 2025-05-03 06:15炒股技术www.xyhndec.cn

基金子公司正在积极应对新政调整,为“二次出发”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资管业的飞速发展,基金子公司在过去几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从0到11万亿的惊人增长。随着监管层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基金子公司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新规则使得基金子公司过去追求规模的“量”转变为追求“质”。

目前,多数基金子公司正在积极根据新政进行调整。受资本金约束,增资成为基金子公司的必经之路。按照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基金子公司的规模存量不受影响,但未来的增量将受到资本金的限制。这使得基金子公司必须精打细算,确保在有限的资本金内实现最大的效益。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基金子公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规模增资较大,面临着增加净资本压力和缩减规模压力;第二类是规模和净资本基本打平的公司,这类公司是主流,它们完全按照净资本规模来做业务,避免受到约束;第三类是本身业务较少、受到净资本约束小的基金子公司,它们仍有规模上升的空间。

总体上看,增资将是基金子公司未来的常态。信托公司每年都有30%~50%的公司选择增资,而基金子公司在净资本方面与信托公司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增资空间更大。一些公司已经宣布了增资计划,如前海开源、东方汇智等。增资之路的困难在于寻找愿意出资的股东,并确保资金能够带来收益。

除了增资问题外,股权激励也是基金子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一些基金子公司在股权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实施了股权激励。这种股权结构可能给增资带来困难。一些采取了股权激励的基金子公司在业务发展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规模扩张速度也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在新政之下,采取股权激励的基金子公司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他们也可能拥有更强烈的转型动力。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基金子公司正在积极应对,寻找最佳的发展路径。无论是增资还是股权激励,都是他们在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未来,我们期待基金子公司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实现更大的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利润驱动下的基金子公司转型之路

随着基金子公司在过去三年间的快速发展,其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市场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模扩张的一些问题与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虽然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盈利却并未同步增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子公司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转向以质取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盈利成为关键。通道业务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收费不断压低,使得基金子公司的利润水平并不如规模那般可观。即使规模快速增长,若考虑到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部分业务的盈利情况甚至令人堪忧。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道业务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过去三年中,已有不少基金子公司出现了风险事件。随着经济的下行,优质资产逐渐减少,潜在风险在提升。这迫使基金子公司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对通道业务的风险也要高度警惕。

在此背景下,基金子公司开始了转型之路。沪上一家基金子公司的总经理表示,新发的征求意见稿主基调是去通道、去杠杆、去融资性业务,可以做的是主动管理业务。这已经成为基金子公司调整的主基调,按照准备金调整业务,以股权类、ABS、主动管理为主。

从的征求意见稿来看,“一对多”的信用类、非标债权资产的风险系数较高,而非上市公司股权、挂牌ABS和未挂牌ABS等业务受到基金子公司的重视,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深圳某子公司人士表示,未来子公司可能变身为PE、公司,必须走差异化道路。

随着监管的加强和业务的调整,基金子公司的转型模式尤为重要。一位子公司总经理表示,未来的转型之路仍需要一步步。在这个过程中,人员调整也在进行中。在最近两三个月,不少基金子公司一边进行业务调整,一边进行规模压缩和人员调整。

基金子公司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后,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和挑战。在利润和风险的双重压力下,基金子公司需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主动管理、股权类、ABS等业务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加强人员调整也是必要的措施。这一切都需要基金子公司积极应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当下,某些基金公司子公司正在进行的改革与调整。例如,一家规模庞大的子公司总经理透露,尽管人员结构暂时保持稳定,但业务将经历重大的转变。原先专注于通道业务的团队,如今正全力投入到ABS、主动管理等新兴业务领域。

自2012年底以来,部分公司人员规模逐渐壮大,从几名扩展到几十名,甚至上百名,主要是为了满足通道业务的需要。随着通道业务受到严重冲击,这些人员中的许多被“闲置”。于是,许多公司开始将这些人才转移到主动管理业务、PE业务以及ABS业务等领域。

行业内部消息透露,已有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某些业务团队遭遇解散,个别子公司甚至宣布部分部门放假。对此反应敏感的公司已经出现人员流动,有的子公司甚至每周都有员工离职。除了信托公司外,券商也成为许多员工的选择。虽然目前大部分基金子公司人员保持稳定,但随着子公司的转型,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据透露,不少子公司的业务部门生意日渐冷清,员工们要么选择请假出游,要么在公司无所事事,三三两两打牌玩游戏。

除了这些明显的变化,监管也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基金子公司几乎成为公募基金的“标配”,不少基金子公司还设立了“孙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这些孙公司也将受到监管。

早在几年前,汇添富子公司就已进军股权投资领域,设立孙公司。其他大型基金公司如嘉实、银华等也纷纷效仿。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基金子公司都设立了孙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的监管规定要求,“孙公司”也被纳入监管范围。这意味着它们的业务规模要消耗“净资本”。根据征求意见稿,专户子公司实际控制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其他机构,需要按照持有股权比例合并计算风险资本。这一规定无疑给基金子公司及其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调整策略、适应监管、保持竞争力,成为每一个基金公司子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