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制出可个性化定制的PET分子影像探针
浙江大学传来喜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控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成功问世。这一系统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PET分子影像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个体化、精准的PET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这一成果得益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鼎力支持。历经12年的不懈努力,由浙大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所张宏教授团队潜心研发,共取得9项专利成果。
PET,作为国际上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揭示机体内部的微观变化,如同活体微观世界的“侦察兵”。通过特定标记的药物,PET能够动态显示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及细胞代谢的生化改变,为医生揭示疾病生物学过程提供有力支持。而分子影像探针则是PET和核医学的关键所在,它能够特异性地显示某些生化过程,为科研和临床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现有的分子影像探针存在一些问题,如功能单一、合成量大等,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浙江大学团队采用了微流控芯片模块化策略,成功研制出一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控芯片。这款芯片由石英制成,大小约等于两张名片,内部通道细小到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
在这个微小的尺度上,团队通过精确控制反应物质的流体,实现了合成反应的微量快速合成。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合成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更为便捷的是,研究人员可以在一台仪器上快速合成不同的PET分子影像探针。这一系统的成功研发,无疑将大大推动个体化、精准的PET临床应用,同时为相关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支持。
张宏教授表示,这一系统的成功研发,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和坚持。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技术,为医学界提供更多精准、高效的诊断工具,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福音。而这一技术的未来,也将为我国的医学领域发展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