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业电气IPO:资金压力巨大之下大额支出频现、疑涉资金体外循环
胜业电气IPO之路:资金压力与业务挑战重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热烈推动,胜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终于在去年底获得了北交所的受理,这是其迈向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在面临激烈的审核和漫长的等待之后,公司面临着种种考验。如今的公司审核环境已然与半年前大相径庭,而这只是其一的问题所在。让我们深入了解下背后的原因。
一方面,公司的财务数据让人对其盈利前景产生了担忧。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胜业电气尽管在营收上超越了在审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其净利润却显得捉襟见肘。其上市前的盈利表现始终疲软,近期的年度营收虽然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在审企业的均值仍显逊色。不仅如此,公司过去几年的净利润数据波动不定,甚至在最近的年度报告中出现了下滑趋势。这让人不禁质疑其是否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满足北交所的审核标准。
另一方面,公司面临的业务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下游家电市场的渗透率逐渐饱和,市场空间增长缓慢的趋势已经显现。与此发行人试图进军的新市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新能源领域和电能质量治理领域虽然前景广阔,但竞争同样激烈。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在经历了飞速扩张后,行业内正在经历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这无疑给发行人的业务拓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公司保荐机构的高管变动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关键时刻被有关部门调查的保荐机构负责人王昭凭无疑对胜业电气的上市进程投下了阴影。他的个人问题无疑会引发市场对公司的疑虑和担忧。
胜业电气的IPO之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从财务困境到业务压力再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公司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艰难。正是这些挑战和机遇的交织让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猜测。胜业电气能否顺利上市并迎接新的挑战,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进展和变化,期待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行业警报:光伏与电能质量治理领域陷入低迷,发行人面临严峻挑战】
有关部门最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光伏项目投产、开工、规划数量同比暴跌超过75%,且有超过20个项目遭遇终止、中止或延期。光伏企业普遍开工率低,部分已陷入停产。与此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量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100千兆瓦,但需求预估仅为三分之一,产能过剩已导致全行业亏损。
在电能质量治理领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作为发行人主打产品衍生的细分行业,主要销售的电力电容器在报告期内最高营收仅为2917.67万元,已经出现未盛先衰的迹象,2023年销售收入较去年更是显著下降。电能质量治理配套产品也面临营收狂降的困境。
下游行业的增长乏力对发行人的业绩增长空间构成了严重压缩。发行人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单价均发生显著变动。虽然电机电容器单价坚挺,但营收占比已大幅下滑;电力电子电容器和电力电容器作为增长引擎,产品竞争力却不如老产品。更令人担忧的是,发行人在新产品推广上的不利表现在客户结构上同样有所体现,尽管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点,但对老客户的营收依赖程度却在快速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发行人在应收款项余额持续走高、期后回款情况持续恶化的背景下,虽然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营收质量却全面下滑。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99%的背后,是应收款项余额占营业收入比例逐年上升、销售收现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下滑等质量指标的恶化。发行人在描述期后回款情况时提到,部分客户收入是在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下提前确认的,这引发了对其是否存在业绩突击的嫌疑的质疑。
雪上加霜的是,发行公司在业绩增长的背后,不仅质量堪忧,盈利能力也令人失望。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发行公司的业绩报告显示出全方位的落后状态。在过去几年中,发行公司的毛利率一直未能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与同行业头部企业相比更是相去甚远。考虑到这些可比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其营收规模、资金实力、本就高于发行公司,这种业绩表现的差距更显得难以接受。即便发行公司在业绩报告中取得了高速增长,但其盈利能力却未能迎头赶上同行业可比公司,这不得不让人对其行业竞争力产生疑虑。
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行公司在业绩冲刺的过程中似乎过于依赖销售而非研发。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业绩增长,发行公司在销售环节做出了重大让步,导致销售费用大幅上升。数据显示,发行公司的销售费用在近年来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业务招待费和差旅费,其增长速度更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这引发了对于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疑虑。与此发行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显得相当吝啬,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且长期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经营模式对发行公司的创新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发行公司自成立以来申请的专利数量远不及同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的数量更是少的可怜。令人震惊的是,发行公司在过去几年内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新的发明专利,这反映了其创新能力的严重匮乏。相比之下,同行业其他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则表现出色,这使得发行公司在技术实力上与同行业差异进一步拉大。
发行公司作为一家IPO企业,在业绩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不少问题。虽然其业绩报告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这种增长主要依赖于销售活动而非技术创新。发行公司过于重视销售而忽视研发的经营理念已经严重制约了其核心技术的培养和发展。与同行业相比,发行公司更像是一家销售公司而非科技公司。这种舍本逐末的经营理念对其长期发展将带来极大的挑战。四、负债水平居高不下,资金压力巨大,疑涉资金体外循环
面对业绩的快速增长,发行人却面临着销售回款恶化的困境。其销售回款长期不佳,已经给日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导致负债水平远超过同行业公司。
从财务数据来看,发行人的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企,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而其短期偿债能力却相对较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长期低于同行业公司。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发行人不得不频繁担保和借款。其厂房和土地使用权目前均处于抵押状态,且签订了多笔大额担保合同、银行授信协议和借款合同。借款规模也相当可观,大部分为期限较短的短期借款,已经给发行人带来了沉重的资金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发行人似乎陷入了流动性危机。为了筹集资金,不惜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将机器设备销售给融资租赁公司。作为一家志在冲击北交所的企业,竟然需要通过变卖核心资产来回笼资金,这进一步说明了其资金压力的严重性。
令人费解的是,发行人在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的却频繁发生大额支出。例如,发放现金股利和用于构建长期资产的支出占比较大。考虑到其产能利用率并不高,这些支出似乎并不合理。这引发了人们对其业绩增长的真相的质疑,是否是通过体外资金循环实现的。发行人在面临下游应用领域脱节、期后回款持续恶化、负债水平居高不下等问题的却反常地将借来的资金用于投资、厂房建设等长期项目,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其实质资金来源的疑虑。
五、违规经营问题频发,合规风险不容忽视
除了资金问题外,发行人的合规经营问题也令人担忧。为拓展境外业务,发行人在香港设立了香港胜业作为其薄膜电容器的境外销售平台,但未按照《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的规定履行必要的备案手续,存在躲避外汇监管的嫌疑。
更令人震惊的是,发行人在申报期内仍然频繁发生违规经营事项。员工权益保障严重不足,大量员工被欠缴社保公积金。资金使用过于随意,涉及资金使用违规的事项频繁发生,如第三方回款、供应商转贷、票据找零、大额现金交易、关联方资金拆借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发行人在负债水平、资金使用和合规经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其经营稳定性,也加大了其风险。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谨慎决策。显然,这种情况无法简单地用合规意识淡薄来解释。很可能,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行为,其背后的动机是想通过绕开监管的方式从公司获取资金,反映出一种极其侥幸的心理。
公司法律纠纷频发,经营风险居高不下。自2014年以来,该公司因各类纠纷案件被法院立案19起,几乎每年都要面对至少两起法律纠纷。这些纠纷对象涵盖了员工、供应商、客户乃至商业银行,反映出的问题相当多元,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它可能暗示着公司在维护复杂的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存在困难,让人质疑其是否有能力管理上市公司多样且繁杂的合作伙伴群体。
会计差错更正频繁出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备受质疑。公司每年都会出现大面积的会计差错,涉及事项众多,包括收入成本跨期、会计科目重分类、股份支付未按期确认损益以及未适用新租赁准则等。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关键的申报期临近时,公司竟然一次性调增营业收入871.47万元。这种临近申报期的财务数据巨额调整让人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严重质疑。公司披露的数据还存在矛盾。例如,公司与湖北龙辰科技在年度采购金额上的披露存在差距,这种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其财务数据真实性的疑虑。这无不指向一个结论:公司尚未建立起一套能够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准确的内控制度,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