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数”谋求铁矿石定价权尚需时日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曹杰
8月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三次信息发布会时透露,由中钢协编制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将于今年8月份试运行,10月份开始按周发布。除中钢协外,今年以来新华社、钢铁行业资讯网站中国联合钢铁网分别推出各自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但无论哪个版本的“中国指数”都难以撼动目前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被国外机构高度垄断的局面,张长富坦言,发布价格指数的目标是“科学、公正、客观”,“说发布这个指数就能获取话语权,引导价格走向,还为时过早。”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中国指数”已是四分天下
目前,国内已有三个较为成熟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体系,除了已经运行多年的“我的钢铁网”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外,今年的 4 月和 7 月新华社与钢铁行业资讯网站中国联合钢铁网(中联钢)分别推出了各自的铁矿石价格指数。 其中新华社发布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由新华社专家顾问团队得出的结果。
——普氏指数绝对话语权尚难撼动
目前,环球钢讯的 TSI 指数、金属导报(MetalBulletin)的 MBIO 指数、 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是世界铁矿石价格指数的三大主流。其中,普氏指 数被三大矿山采用,成为季度(月度)定价的依据。 今年6月底,普氏能源资讯公司(下称普氏)宣布收购环球钢讯集团(SBB) 及其旗下 TSI 指数。国际指数供应商市场的集中度提高。尤其是 TSI 偏 重铁矿石金融交易,被新加坡交易所作为铁矿石掉期交易的结算依据。普氏收购TSI后,其铁矿石指数业务将涵盖现货和金融两大领域。尽管普氏方面表示,收购后,TSI 原有的价格评估方法不变。两者将一如既往发布各自的指数。分析人士指出,两个指数强强联合,在采集样本、测算方法方面取长补短,有可能使指数更加完善,得到更多认可,其在铁矿石定价服务市场方面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从目前来看,铁矿石正从季度定价向月度定价转变,三大矿山中力拓和必和必拓已经开始推动月度定价的步伐,在其过程中,普氏指数已经取得绝对领先的地位,“中国指数”想要撼动普氏指数的垄断地位尚需时日。
——“中国指数”破除垄断尚需金融武器
“中国指数”的机会在哪里?历史经验显示,机会来自金融市场。从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机制的演进过程来看,普氏能源的研究资料显示,市场从长期合约制度转移到现货定价机制的速度正在加快。其中石油用了20年(1975-1995),煤炭用了 10年(1995-2005),石化用了5年(2003-2008),铁矿石用了两年(2008-2010)。这种机制转变的历史,就是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不断强化的历史。从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模式来看,石油、黄金、铅、锌等无一不是以期货价格为 基准,铜、铝业是以期货价格作为基准。期货市场每日的价格波动对现货交易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而生产企业也普遍通过参与期货交易来进行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
在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第一份掉期合约之前,铁矿石实际上一直是世界上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大商品。在这一方面,印度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今年年初,印度正式推出铁矿石期货品种,但由于缺乏现货市场作为支撑,即便是印度是全球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其推出的铁矿石期货的影响力有限。
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提醒,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已经具有了足够成熟的现货市场作为支撑,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形成铁矿石期货市场,并推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价格指数,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话语权。以石油为例,定价权不在欧佩克而在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据媒体报道,在此前举行的“中国钢铁产业重组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在论坛上直言,金融界只研究金融的问题,产业界只研究产业界的问题,裹足不前,那么中国钢铁工业的原材料市场我们就永远没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