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家STOP 注册制IPO企业“年底”劫

学习炒股 2025-04-28 07:12学习短线炒股www.xyhndec.cn

标题:注册制IPO企业遭遇“年末大考”:近两个月终止审核企业数激增

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IPO市场近期迎来一系列企业终止审查的浪潮。进入二月,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2号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进一步强调了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的核查把关责任。

自2020年12月以来,近两个月内,终止审核的IPO企业数量已达52家,相较于前一段时间,这一数字呈现显著增长。其中,科创板的终止审核企业数量激增,近两个月的终止数量已接近之前11个月的总和。

深入分析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背后的市场趋势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自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市场压力和外部监督力度显著加大。在注册制的背景下,市场优胜劣汰成为必然,质量不高的公司在市场的压力下逐渐显现。监管的加强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市场的入口把关更为严格。准备不充分或者质地存在问题的项目,无论是发行人还是保荐机构,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资深投行人士赵笏阳认为,这也反映出IPO市场的成熟度在不断提高。

除了整体的市场环境变化,近期终止审核的企业还透露出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在分红规模和借款规模上的不匹配引发了监管的质疑。深交所对几家终止审核的企业进行了资金流水的问询,质疑其是否存在体外资金循环、代垫成本费用等情形。科创板的几家终止审核企业则主要被问询到研发费用的计量问题。

这一系列的审查和市场反应,对于拟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考验。拟上市公司需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市场的严格审查。投资者则需要更加谨慎,关注企业的真实质地,做好风险管控。

在科技产业的繁荣背景下,锐芯微的研发费用持续攀升。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中,锐芯微的研发费用逐年增长,分别为2281.76万元、3217.31万元、3986.43万元和2558.57万元。在加计扣除方面,其研发费用则呈现出不同的数字:分别为1543.99万元、2281.72万元、2881.62万元和2004.56万元。这一数据的差异引发了对公司研发支出真实性的关注。

光华科技以其较高的毛利率获得了业界的瞩目。上交所对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光华科技说明是否存在研发和成本的混淆情况,以及研发余料是否用于回炉生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指光华科技的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及其成本结构的准确性。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性。

对于中超股份,上交所对其研发人员的日常工作模式产生了兴趣。他们是否参与了非研发工作?研发人员的工资是否在成本和费用中进行了分摊?如果是,具体的分摊方式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理解中超股份的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中科晶上的研发活动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其终端及整机研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样机对外销售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否准确。成本与费用是否能准确归集?是否存在将其他费用计入研发费用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公司的财务问题,更是反映了公司在研发过程中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自注册制度推行以来,IPO企业上会遭到否决的案例逐渐增多。初步统计显示,自2020年起,已有六家企业因注册制度而未能成功上市,其中三家企业被问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这无疑给正在寻求上市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市场对资本市场监管效果的思考。这些企业的研发活动及其财务问题反映了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监管的重要性。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