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并购的梗儿:上市公司撩妹新三板 谁在幕后推波助澜?
新三板并购市场今年火爆异常!上市公司纷纷开启“打包收购”模式,犹如一场资本的狂欢。兴民钢圈更是趁热打铁,一口气拿下三个挂牌企业,展现出资本市场的强烈野心。
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31日,股权系统已有千余起资产重组公告,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交易量超过亿。仅前七个月的并购规模就已与去年全年相当,并购步伐明显加快,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场并购大潮中,也不乏遗憾的终止案例。尽管许多企业高调宣布“拟收购”或“筹备收购”,但最终却宣布终止资产重组进程,此类案例占比高达36%。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并购市场频频失败呢?
从并购主体来看,目前市场上主要以两大并购类型为主导:一是上市公司与新三板企业之间的并购,涉及参股、控股乃至反向收购;二是新三板企业之间的并购,包括主动收购和被动收购。无论结局如何,这两大类主体始终是并购市场的主要角色。
上市公司对新三板企业的热情可谓是如火如荼。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参控股新三板企业的数量已达上千家。圈内甚至戏言,“上市公司若不谈个新三板的‘妹子’,仿佛就失去了炫耀的资本”。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往往能一举收购多家新三板企业。
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如此青睐新三板呢?本质上仍是基于需求进行的利益互换。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并购直接拉高股价,增加公司的利润和收益。A股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上市公司通过高市盈率发行股份收购低市盈率的资产,每股收益自然水涨船高。
从长远来看,上市公司也希望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行业协同效应。以兴民钢圈为例,该公司近期收购了远特科技、凯立德科技、奥腾电子等多家新三板企业。这些收购案例不仅迅速提升了兴民钢圈的产业地位,也大大降低了其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了收购效率。
请注意!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中的“拟”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拟”与真正完成收购相距甚远,许多新三板企业的“豪门梦”最终破灭。如大智慧并购湘财证券、达意隆并购赤子城等案例最终流产,让人扼腕叹息。
对于新三板企业而言,要想顺利进入豪门并非易事。除了要注意避免资金占用、定增滥用等问题外,还要在估值和利益交叉等关键问题上与上市公司达成共识。一旦双方在这些问题上产生分歧,可能最终导致收购失败。有些新三板企业选择自力更生,走上IPO排队之路。
相比之下,新三板企业间的并购更像是一场平等的爱情。从今年新三板的并购重组公告可以看出,主动并购事件已占主导地位,广泛分布于制造业、IT产业、金融等多个行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和扩张的步伐超乎想象。
在分层机制运行一个多月以来,新三板市场并未感受到政策的春风,做市指数频频下滑,整个市场仍处于动荡起伏的发展阶段。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正是并购的大好时机。
有些企业为了能够在明年顺利进入创新层,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提升业绩。更多企业的并购出发点在于产业扩张,希望通过横向并购、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更大发展。新三板并购市场充满机遇与挑战,需要企业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来应对。哇棒传媒与昊海金桥联姻:产业链巨头联手塑造未来广告传奇
近期,哇棒传媒成功并购了昊海金桥高达70%的股权,这一重磅交易立即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哇棒传媒拥有数字化精准营销领域的独特优势,而昊海金桥则掌握着传统广告代理及策划的丰富资源。这场结合无疑是广告业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并购,哇棒传媒成功获得了昊海金桥的高端优质,这些资源包括中国平安、中国重汽、中央电视台等业界巨头,这无疑直接打通了整个广告产业链。
在与部分新三板企业老板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他们对大产业、大整合、大并购的强烈追求。他们希望围绕当前产业进行上下游及业内竞争对手的并购,进而实现多元化扩张,构建属于自己的产业王国。他们渴望模仿上市公司的运作方式,展现出财大气粗的气魄。
并购之路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识别判断并购项目需要高度的专业度。对于许多在新三板资本圈尚显稚嫩的企业来说,如何在并购市场上明智决策是一大挑战。尽管市场上有许多优质企业面临困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收购。真正优质的新三板企业不会轻易出让控制权,如同傲娇的小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到的。
除了新三板市场的兄弟公司,许多企业还试图收购未挂牌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尽职调查困难重重。即使成功收购,未来如何管理并消化这些企业也是一大难题。一不小心,就可能埋下定时,给新三板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与此“政策虎”也让新三板企业在并购路上打了个寒颤。的规定指出,存在未完成证券发行的挂牌公司不得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这无疑为未来的并购增加了资金短缺的压力。受此影响,不少并购计划被迫暂停或延期。
尽管新三板企业在并购路上遭遇诸多挑战,但资本的力量仍在不断推动全球并购大潮。以滴滴与Uber的合并为例,这场看似激烈的竞争背后其实是资本的推动。资本财团通过烧钱竞争清除市场上的小玩家,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流量敞口,最终实现双方的合并独霸市场。
全球经济的下滑和货币贬值的压力为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美国的大型投资机构和企业手中持有的数万亿现金正等待机会廉价收购他国的优质资产和技术。而对于我国来说,当前正是加入海外并购大军的好时机。据统计,今年前半年中方参与的跨境并购案已经占据了全球跨国并购总量的半壁江山。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并购都是一场复杂的婚姻,需要谨慎选择、合理估值、正确的整合方式以及明确的话语权分配。否则,即使傍上了豪门也可能没有话语权。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资本市场中,任何企业都必须学会强大自己,用实力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在并购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