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披露年报家数远低于市场预期
截至当前日期,沪深两市共有118家公司延迟了年度报告的披露。这一数字占上市公司总数的约3%,其中沪市有38家,深市有80家。除了特定的几家未提及具体名称的公司之外,其余公司均已经披露了主要经营数据。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延期披露的年报数量远低于市场预期。特别是在湖北省,尽管有多家上市公司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最终延期披露的年报数量却十分有限。这体现了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在信息披露及时性方面的努力,有助于投资者更准确地了解公司情况。可以说,疫情对年报披露的影响已经被最大程度地压缩。
在监管层面的细致入微的关怀下,多家上市公司对延期披露年报的过程印象深刻。交易所提供了全面、细致的业务指导,可以称之为“事无巨细”。例如,某污水处理公司的董秘李凯表示,在疫情期间,公司克服了诸多困难,如交通管控和物资紧张等,确保了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由于现场审计工作无法实施,该公司的年报最终延期至6月30日披露。
某资源加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对于深交所帮助的感激之情。深交所不仅及时清晰地解释了监管政策,还详细指导了公告格式的披露要求。由于公司的主要资产在海外,审计人员无法现场盘点,加上时差问题,审计机构难以实施远程盘点。尽管如此,公司在其他方面的年报编制和审计工作仍然按计划有序完成,并争取在6月24日前披露年度报告。
某些主营收费公路投资、建设的公司也深受疫情影响,年报相关工作一度停滞。通过交易所专管人员的详细解读和指导,这些公司迅速理清了延期披露工作的重点事项和关键节点。
在年报延期的监管方面,沪深交易所坚持“应披尽披”的原则,鼓励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克服困难,推进年报披露工作。对于延期的公司,要求他们履行审议程序并披露相关的临时公告,说明受疫情影响的事项及程度、年报编制和审计工作的进展等情况。年审会计师需核查上市公司年报延期事项的真实性并发表专项意见。
沪深交易所在处理年报延期问题时表现得既严格又富有弹性。他们摆事实、讲规则,去伪存真,成功指导多家上市公司从最初的“想延期”转变为最终的“能披露”。例如,某电子设备制造业公司最初提出因疫情防控措施影响审计工作而申请延期披露。经过上交所深入了解后发现,该公司的审计机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上交所督促公司克服困难,按期提交年报。
沪深交易所在处理年报延期问题时表现出了严谨的监管定力和细致入微的监管温度,确保了投资者能够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全力聚焦聚力,监管策略汇聚
随着疫情的影响,年度报告的披露时间成为一大考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既要确保依法合规,执行延期披露政策及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又要实现“应披尽披”,助力上市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展示其业绩年报。这场挑战既是对监管能力的检验,也是对监管智慧的展现。
这场大考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监管要有温度,理解并支持上市公司面临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另一方面,监管更要有定力,审慎判断,防止一些公司借机浑水摸鱼,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这次的年度报告的披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机构的努力与智慧。他们既要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又要确保上市公司能够按时披露年报。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年报披露的顺利进行。他们积极与上市公司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他们还加大了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防止一些公司利用延期披露的机会进行不当操作。
年度报告的披露是上市公司的重要任务,也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监管机构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如何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最终,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该公司于4月30日按时向公众披露了年报。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和上市公司的积极配合。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