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凶器”08年曾做空老美楼市 中国版CDS能否破局重生?

配资炒股 2025-05-06 09:24炒股配资www.xyhndec.cn

【介绍“凶器”:中国版CDS能否破局重生?】

中国版CDS交易规则正式发布,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曾在国际市场上声名狼藉的“凶器”即将在中国市场迎来重生?对于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CDS还是个陌生的概念,这款衍生工具却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过巨大的波澜,尤其是2008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中,CDS扮演了重要角色。

CDS,即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信用衍生品。在电影《大空头》中,对冲基金经理通过做空MBS并买入CDS,赚得盆满钵满。在现实中,CDS也曾被认为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手。

那么,究竟何谓CDS?简单来说,CDS是一种信用保险合约。买方在有抵押情况下借款给欠债人,并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于是向CDS的卖方购买一份有关该债权的CDS合约。在合约期间,如果所指定的资产出现信用违约事件,CDS卖方就会向买方赔付相应的损失。

随着CDS市场的微小波动,其影响力如同涟漪般扩散,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投机者们纷纷利用CDS的特性,捕捉获利的机会。正如电影《大空头》中的对冲基金经理Michael一样,他们敏锐地发现了押注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违约的巨大利润。

今年年初,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铜价跌至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嘉能可这一大宗商品巨头也陷入了危机。高盛发出警告,嘉能可可能失去其投资级信用评级,这导致嘉能可的股价暴跌至历史低点附近。

CDS价格飙升,做空嘉能可的投机者们迎来了春天。CDS价格飙升至1128个基点,创下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是2014年同期的7倍左右。

那么,中国推出CDS的目的何在呢?CDS设计的初衷是解决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以适应当前中国债市信用风险频发的形势。今年违约事件频发,已有至少18只国内债券违约,这也凸显了市场对对冲信用风险的迫切需求。

民生证券的分析师们认为,只要工具缺陷不再,CDS将会迎来快速发展。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实质也是解决信用缺失问题,发展信用衍生产品CDS是对症下药。作为资本市场新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CDS的优势在于可以平抑对冲信用风险、化解系统性风险,有助于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并增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中国版CDS能否在新规下破局重生,将决定中国债市的未来走向。事实上,中国对这款能分散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期待已久。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CDS这一国际债券市场上最基础、使用最广泛的信用衍生品之一。

我们也要警惕CDS的另一面。CDS的出名,并非仅因其温馨的诞生故事,更因其在坏事上的“洪荒之力”。高房价的“毁灭者”之称并非空穴来风。在国际房地产市场上,CDS的泛滥曾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投机者利用CDS反复炒高、分割、转手,贪婪的欲望无法自拔。美联储的数据显示,美国商业银行签署的CDS合同金额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的62万亿美元。

CDS市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使得整个金融系统暴露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当房价涨至一定程度无法继续上涨时,违约风险也随之显现。投机者急于出售房产以偿还高额利息,最终可能将房产甩给银行,导致违约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对CDS市场保持警惕,以确保其健康发展并避免潜在的风险。随着无数的CDS(信用违约掉期)和次贷资产化证券建立于房地产这一单一的资产池之上,一场金融风暴瞬间席卷而来,让无数投资者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这场危机的恶劣程度在于,杠杆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亏损,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美的金融危机。

尽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对CDS大加赞赏,称其为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美国的信用风险。现实却远比想象更为残酷。信用违约掉期如同一枚滴答作响的“金融定时”,时刻威胁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

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如同涟漪般扩散至整个金融系统,CDS和次贷资产化证券的复杂结构加剧了风险的传播速度。杠杆效应更是火上浇油,将亏损的幅度推向不可预测的高度。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影响深远且持久。

在这场危机中,无数投资者、金融机构和企业遭受重创,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信用违约掉期的发展,让人们开始重新评估金融创新的利弊,反思在追求高回报的如何更好地管理风险。

此刻,或许有不少人将电影《大空头》列入了观影清单。这部影片深入剖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提醒人们在追求财富的不可忽视金融风险的存在。周末刷部好片,或许能让你对“小目标”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能引发对金融安全的思考。

电影只是电影,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依然波澜壮阔。在这场危机之后,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机遇,学会在变幻莫测的金融海洋中稳健前行。

上一篇:st东电重组(st东北电气最新消息)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