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须兼顾融资规模与效率
牛人论市:A股募资创十年新高背后的故事
自2020年以来,无论是新股发行数量还是IPO募资金额,数据均呈现出远超往年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沪深两市共有近家企业成功首发上市,募集资金超过四千亿。这不仅是国内市场的盛事,更是全球资本市场瞩目的大事。
放眼全球,我们的上交所与深交所IPO数量位列全球首位与第三,融资额则分别占据第三和第五的位置。这一飞跃性的进展,得益于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制的成功试点。
在这一片火热的背后,我们看到科创板已成为募资的主力军,远远超越沪市主板,几乎占据融资额的半壁江山。这不仅凸显出注册制背景下的新股发行火热,也反映出市场对于新兴企业的热切期待。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数量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和科创板IPO排队企业占近八成,预示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可能带来的市场变化。
资本市场的两大核心功能融资与优化资源配置,在A股市场得到了生动体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IPO市场的活跃是关键。2020年疫情之下,A股IPO融资规模能创出十年新高,注册制的试点功不可没。
融资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提高融资效率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只谈融资规模,不谈效率是不全面的。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虽然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但“三高”发行问题也愈发凸显。改变这一现象,需要保荐机构推出更为审慎、客观的研究报告,也需要询价机构的理性报价。只有新股发行价格合理,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
我们不能忘记从严审核的原则。只有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优质的企业引入资本市场,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IPO的堰塞湖现象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既要缓解拥堵,也要防止劣质企业进入市场。注册制的推进,需要兼顾融资规模与融资效率,实现资本市场的持续优化。
A股市场的繁荣是注册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与潜力。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的繁荣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