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资金池原罪:高利差诱惑 利用期限错配

炒股技术 2025-05-08 04:49炒股技术www.xyhndec.cn

基金子公司资金池业务的原罪与诱惑:高利差背后的期限错配

今年以来,监管稽查风暴席卷基金子公司,违规资金池业务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中信信诚资管、鑫沅资管以及最近的民生加银资管均因涉资金池业务遭到处罚。尽管早在2014年,证监会就已明令禁止基金子公司开展资金池业务,但这一业务至今仍屡禁不止。

为何基金子公司对资金池业务如此热衷,甚至不惜触碰监管红线?背后隐藏的,是高利差的诱惑。资金池业务的显著特征是期限错配,即池化资金与所投项目并不一一对应。资金池业务的资金端往往是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而投资标的则是收益率较高的非标资产,这意味着基金公司可以通过这一业务获得较大的利差,从而扩大收益率。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基金子公司资金池模式运营起来比较灵活,且相较通道业务更容易赚钱,因此部分基金子公司容易为了利益诱惑而不惜违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运作模式让基金子公司资金池业务能够带来高收益呢?

通常而言,基金子公司资金池运作有四大特点: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和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意味着多个资管计划交替进行申购赎回;集合运作则是多个客户的资金对应多个资产标的;期限错配则是资金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通过滚动申购赎回来维持运作;分离定价则是脱离对应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进行定价。在这一运作模式下,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可以通过打包成资产包,以其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为基础募集资金,从而实现流动性。这个资产包中的资产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权、债权,以及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债权、应收账款收益权等。

以中信信诚资管为例,其资金池业务通过现金管理计划、短期理财计划和非标专项计划三类开放期不同的资管计划进行期限错配。而鑫沅资管的运作模式则是其旗下“一对多”资管计划较高比例投资于非标资产,但每日开放申购赎回。民生加银资管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也存在资金与资产无法明确对应、未能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和信托行业对基金子公司资金池业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银行系、信托系基金子公司是开展资金池业务的主力军。部分2014年之前的存量资金池业务尚未运作完成,也是现在基金子公司资金池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樊迪表示,新发行的资金池产品已经比较少见。

面对监管层的打击和处罚,基金子公司应该如何转型?这需要基金公司在严格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谨慎选择投资产品,避免陷入高风险的投资陷阱。在未来的发展中,基金子公司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坚持合规经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基金业透明化转型浪潮

近期,中国基金业协会再次表明了坚决的态度:禁止开展资金池业务。这一决策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金融安全考量。资金池业务,若操作不当,极易引发金融风险,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这不仅仅是一场金融风波,更是对资产管理业务本质的背离。资金池业务若无法妥善管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刚性兑付预期,进而引发庞氏骗局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展现出了零容忍的态度,决心对涉及资金池业务的机构进行全面清理,不留死角。对于未来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业务转型,业界专家如用益信托的廖鹤凯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必须走向透明化和正规化。基金子公司需要确保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对应关系清晰明确,及时向投资者公开产品的投资标的和运作情况。任何形式的非标资产投资都应被严格禁止。

这场针对资金池的“风暴”,也正在考验着那些依赖通道和资金池业务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的真正实力。在通道业务受阻、资金池无法继续运营的环境下,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它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并寻求在强监管和降杠杆的大背景下实现真正的转型。

宋清辉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在资本市场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基金子公司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随着监管风暴的来临,制度红利可能逐渐消失。而对于基金子公司的转型之路,最大的挑战可能在于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基金子公司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推动业务的转型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转型之路不易,但只要坚定信心,朝着透明化和正规化的方向前进,就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是对基金子公司的挑战,也是对整个行业的洗礼和重塑。

上一篇:上证指数今日收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