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再推新三板新政:拟“开闸”精选层两融业务 激活市场人气

炒股技术 2025-05-07 16:05炒股技术www.xyhndec.cn

【华夏时报报道】聚焦新三板精选层的融资融券新动向

随着今年7月新三板分层制度的正式施行,首批32家公司挂牌新三板精选层,市场活力被激发。仅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新三板市场再度迎来政策利好。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新三板精选层试点融资融券业务已获得监管层的认可。全国股转公司与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拟定了精选层挂牌股票融资融券业务方案。市场核心机构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已参与业务细节的研究确认,标志着精选层融资融券业务的推进步伐正在加快。对此,市场反响热烈。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指出,监管层意在通过推出融资融券业务提升新三板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实现与创业板、科创板在政策环境和交易制度上的对接。此举旨在充分发挥新三板精选层的纽带作用,实现不同层级资本市场间的互联互通,提前让企业适应不同于新三板基础层的市场环境,为创业板和科创板培育更多优质企业。

虽然目前新三板精选层首批挂牌机构仅有32家,业内人士推测,由于当前精选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需要等待精选层公司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进行。但从时间节点和市场趋势来看,精选层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条件已经初步成熟。

8月6日是新三板精选层开市的第十一个交易日。当日盘中,尽管新三板精选层个股全线走低,但市场对融资融券业务的期待仍然不减。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新三板精选层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意义重大。恒生证券研究院总经理、首席研究官袁季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完善精选层市场的交易机制,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奠定基础。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提高精选层价格发现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将为其提供更丰富的交易工具和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有知情人士在官方媒体上透露,新三板精选层开展两融业务的法律法规层面无障碍。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市场条件也逐渐成熟。通过市场化机制选出的精选层公司经过公开发行提升了知名度,流动性基础得到改善。连续竞价交易提升了定价效率,投资者参与热情得以提升。结合投资者门槛的适度降低,使得近期精选层的交易情况趋近沪深市场中小市值股票。加之主板市场融资融券制度的成功运用为新三板市场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新三板市场已具备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客观条件。上海一位资深私募投资人丁凌也表示:“新三板精选层试点融资融券业务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他指出融资融券业务对于完善市场体系、稳定市场预期以及提高金融资产运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他也提到尽管当前市场规模尚小但预计相关业务的开展将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股转业务部总经理张涛也表达了对市场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强调了投资者数量对流动性的重要性以及引入两融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期待其能够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并激发市场的活力。总之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推动和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新三板精选层试点融资融券业务这一重要举措的实施将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交易工具和资源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自精选层开板以来,市场呈现逐渐低迷的趋势,成交金额逐日下滑,市场情绪总体偏向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此时引入两融业务,可能会引发部分投资者利用市场悲观情绪进行做空操作。考虑到精选层流通盘规模较小,且整体流动性不佳,一旦市场出现做空行为,很可能引发恐慌式下跌,对新三板的健康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资本市场的运作,无论是主板还是新三板,在我国都秉持着不鼓励做空的原则。两融业务中,需要券商拥有充足的证券供投资者做空,这对券商的资本金压力较大。在A股市场,融券的数量远远低于融资,这也是融券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在精选层方面,监管层更倾向于借助两融中的融资业务吸引更多投资人进入三板市场,而非利用融券业务进一步压制市场人气。

业内专家丁凌指出,对于未来精选层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需要在参考A股市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精选层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安排。特别是在两融标的的选择标准、券源及资金来源、保证金以及个股可充抵保证金的最高折扣率等方面,需充分考虑精选层企业与主板企业在规模和成熟度上的差异性。

在推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风险防范尤为重要。融资融券交易使得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之间不仅存在委托关系,还涉及到债权债务关系。股票价格的波动和利率的波动都会为投资者带来投资收益或亏损的变化,以及利息和费用成本的不确定性。对于参与新三板交易的投资者来说,深入了解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与风险,明确自身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考虑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前提。

在此背景下,徐芸茜主编和公培佳团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深入研究融资融券业务在精选层的实施可能性与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建议。

上一篇:大港股份2023年目标价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