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私募如何进军公募 申请牌照究竟有多难?
公募牌照的申请与江湖格局观察
随着监管环境的日益严格,不少私募基金开始考虑转型进入公募领域。那么,申请公募牌照需要什么条件?公募江湖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世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近期,许多私募小伙伴表示,工作压力大,身兼数职,考虑转型进入公募领域。他们发现,今年申请公募牌照的私募机构越来越多,这让他们也开始心痒痒。那么,如何获取公募牌照呢?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私募申请公募牌照理论上可以走三条路子。
第一条路是私募基金公司直接申请开展公募业务。这是最高效的一条路,审批时间很短。由于公募产品运作所需要的庞大后台、营销、风控系统,许多私募机构可能难以独立承担,因此选择将相关业务外包。目前,能够提供业务外包的机构尚未确定。
第二条路是私募收购现有公募基金股权成为一般股东或主要股东。这种方式需要现有公募基金公司提交有关审批申请。例如,上海景林投资通过增资入股方式成为长安基金第二大股东。这种方式可以省去直接申请公募资格的大量系统和人员投入,但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协商和谈判成本。
第三条路是私募作为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模式的审批流程基本参照现有公募基金公司设立模式,申请时间较长,准入门槛较高,但已成为目前最为主流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自然人持股正成为私募界人士进军公募的热门路径。自新基金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有志于此的业内人士开始付诸实践。
那么,公募江湖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根据中基协公示的数据,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0家。这些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8.53万亿元。这百余家公募持牌机构的生存状态可谓千差万别。
从证监会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名单来看,目前处于排队状态的申请机构有37家,今年提交申请的已达到21家,这其中包含了银行、券商、保险、私募等各路机构。这些机构都对公募江湖心驰神往,希望能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
公募江湖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对于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私募机构来说,需要充分了解并满足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同时还需要具备强大的后台、营销、风控系统等能力。希望本文能为您了解公募牌照的申请和公募江湖的格局提供一些帮助。正如俗话所说,“规模是吃饭的根本”。在公募基金领域,前20家的管理规模都超越了千亿的门槛,其中的领头羊天弘基金,其规模更是超过了8500亿元,稳稳地站在了行业之巅。在这繁华的背后,也有着令人惊异的差异。排在后列的8家基金规模均低于10亿,最少的太平基金仅有994万元,这种巨大的反差仿佛冰与火的两极世界。
尽管监管日益严格,私募基金的隐形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但这并未阻挡住有志之士的热情。初步估计,一个小型私募证券基金的年度运营成本不少于万元。随着人力和房租成本的逐年上升,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相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这一投入或许还算小本创业。据了解,即便是小型公募,每年的运营成本也要数千万计。由此看来,部分公募目前也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派”的申请机构中,不乏具有深厚公募背景的人才。例如已成功申请到公募牌照的鹏扬基金的掌门人杨爱斌,以及还在排队的凯石陈继武、博道莫泰山等。他们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公募经验,甚至还有重阳投资这样的业界翘楚。
那么,申请历程究竟如何呢?以成功典范鹏扬基金为例,从2015年4月2日提交申请到2016年7月28日获得公募牌照,历时近15个月。为了消除监管部门对兼营私募和公募业务存在利益冲突的顾虑,鹏扬对其经营多年的私募业务进行了彻底清理,全新启程于公募业务,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在此,想与大家分享一句俗语:“饭都是别人家的香”。虽然牌照目前仍具有较大价值,但大家仍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身能力出众,无论从事哪个领域都能有所作为。在此,衷心祝愿各位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的朋友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