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炒作引发暴涨 中药行业积弊亟待破题
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价格波动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此轮涨价涉及品种之多、涨价幅度之大历史罕见。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涨价?涨价背后折射出哪些问题?如何避免价格不正常波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云、贵、川、粤、津走访了药农、行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
——多重因素致涨价 游资炒作需警惕
记者调查发现,本轮中药材涨价从前年初就已开始了,期间经历了3轮涨价,这与产量减少、社会需求上升等客观因素有关。,去年以来价格短时间内暴涨,则与前段时间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涨价一样,主要还是游资炒作。
48岁的绵阳市三台县花园镇白衣村村民吴明丰家中种了2亩麦冬,去年卖了2万多元。吴明丰告诉记者,往年麦冬只能卖20多元/公斤,去年卖到40元/公斤。“没想到后来会被人炒到80-90元/公斤,可惜我们早就卖完了。听说,有药贩子把麦冬拉到绵阳卖给日本人,一公斤可以卖到100多元呢。”
三台县农业局局长陈文光说,中药材从药农到药企要经过8-13个环节:商贩来田里收购,再层层“倒手”进入批发市场或制药企业。“农户没有仓库,产多少都得卖,价格自然是药贩说了算。这轮涨价,是流通环节涨的,主要是人为炒作,农民并没有赚多少。”
记者在走访全国各地的中药材产区时发现,大多数中药材去年在田间地头的收购价,都远远低于其在医院、药店、批发市场等终端目前的销售价格,甚至部分中药材收购价仅为终端销售价格的一半。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张真和说,2009年后,药市炒作氛围呈加剧之势,部分热点品种如太子参、三七等倒手率甚至达到几十次,短时间内造成这些品种价格暴涨,个别获取暴利者的负面示范效应又刺激更多企业、人群和资金参与这种“击鼓传花”游戏。
游资从何而来?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等药材批发市场的经营户认为,近年来楼市、股市不景气,游资开始“转战”农副产品。四川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余建军说:“现在最担心的是,大量的境外热钱进入炒作,那样更难管理。”
——信息不畅流通乱 储备不足调控难
表面上看,中药材价格上涨是行业减产、需求增加和人为炒作共同引发,但从深层次分析,还是我国中药材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混乱、药品储备不足等问题在作祟,影响中药材供求关系,削弱了政府调控能力,给了投机者炒作的空间。
,信息不灵引发盲目种植,供求变化导致价格波动。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四川省江油市是我国俗称“扶阳第一药”的中药附子的主产区。过去,江油市种植附子的面积在5000-6000多亩,由于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缩减至2000多亩。去年,附子价格上涨后,农民种植积极性又开始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