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精工与普莱德原股东握手言和 重大风险望化解
【解读】东方精工回应深交所问询,一揽子解决方案为跨界并购画下句号
12月6日晚间,【东方精工】发布了对深交所问询函的回复公告。该公告详细解答了深交所关于公司与普莱德原股东达成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包括业绩补偿安排、出售资产以及董事会的勤勉尽责情况等。
东方精工在公告中表示,这一解决方案是在对普莱德进行司法追责追索工作后,基于“化解风险、稳健发展”的考虑,结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发展变化和普莱德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行方式。该方案能充分解决上市公司未来经营发展中的重大不利风险,并在承担一定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回笼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缓解商誉减值的不利影响。
回复公告显示,东方精工拟以15亿元出售普莱德100%股权,并获得普莱德原股东16.76亿元的业绩补偿。这一交易对2019年业绩影响金额约为17.73亿元。对于此次收购和出售事项,东方精工承认跨界并购的决策失误,并向广大投资者致歉。经过近一年的纠纷争执,普莱德的乱局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普莱德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PACK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其业绩承诺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集体退坡。自2017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持续调整,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作为第三方动力电池PACK厂商,普莱德的情况更为严峻,其不生产电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其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是纠纷的。
东方精工坦言,如果没有一揽子解决方案,普莱德原股东可能不会履行业绩补偿义务,这将对公司和股东利益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根据该方案,东方精工将剥离“动力电池系统”业务并收到15亿元现金,这将显著改善和提升其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东方精工的传统主营业务“高端智能装备”近年来保持稳健增长,显示了其在能力圈内的主营业务仍然具有不错的发展势头。
对于东方精工而言,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实施,公司在业绩承诺到期前果断止损,或许是公司妥善处理纠纷事宜、化解潜在重大风险、维护上市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最恰当选择。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关于高溢价收购和跨界并购的思考:企业在跨行业扩张时应该如何应对风险和挑战?如何在业绩承诺落空后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这或许将开启上市公司处置跨界并购不良资产的先河。跨界并购的隐患与东方精工的逆袭之路
跨界并购,一直是企业扩张的热门话题。在资本市场的大潮中,不少企业试图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发展,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近年来,商誉问题成为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一把利剑,东方精工的经历更是引发市场关注。
回溯至2015、2016年,二级市场估值高涨,跨界并购成为市场的新宠。高溢价并购带来的巨额商誉逐渐浮出水面。到了2018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众多上市公司面临巨大压力。商誉问题如同隐形的,随着监管趋严、资金面收紧,业绩承诺到期等节点逐渐引爆。
到了2019年初,一批上市公司集中发布商誉减值计划,隐藏的问题彻底暴露。数据显示,2018年年报中,商誉减值损失达到惊人的数千亿元。其中一家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巨亏数十亿元,震惊了整个资本市场。这家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张,先后并购了近十家公司。随着业绩承诺的到期,这些标的公司业绩纷纷变脸,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另一家建筑材料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涉足游戏行业的故事同样引人关注。并购前,该公司业绩稳定,然而在并购标的业绩承诺到期后,业务全线崩溃。这场商誉暴雷大潮中,上市公司面临各种问题:被监管机构责令整改、债务违约、诉讼不断等。更有公司因处理不当被ST,面临退市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精工的操作引人注目。虽然商誉暴雷的雷声依旧回荡在市场中,但东方精工似乎已经开始走出阴霾。他们的操作或许为其他上市公司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解决方案。他们如何通过内部调整、资源整合等方式应对商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跨界并购历来充满风险与挑战。上市公司在追求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谨慎行事。面对商誉问题,上市公司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东方精工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勇于改革和创新是走出阴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