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监管加码 基金公司子公司将回归主流业务
【证监会监管加码,基金公司子公司回归主流业务】
随着证监会监管政策的加码,基金公司子公司的业务方向将迎来重大转型。从通道业务向资产管理的转变,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法治周末)
5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为应对前期对基金专户子公司的业务评估和风险排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证监会已修订并起草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这些新规定旨在提高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资本约束,强化风险管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两份意见稿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监管框架,明确了控制子公司业务风险、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体系的监管思路。无疑,这些举措将对野蛮生长一段时间的基金子公司产生深远影响,使它们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约束。
自2012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以来,基金子公司以其独特的法律地位和政策依据,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新的《管理规定》却大大提高了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设立门槛,要求更加严格的风控措施。
具体来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设置了七大条件,其中包括基金公司成立时间、管理的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净资产等具体经营性规定,以及合规合法经营要求。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仅就“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不低于200亿元”这一条件,便有60余家基金公司不符合新规要求。
除设立条件外,证监会还针对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出台了风险控制措施。专户子公司开展业务需满足四大风险控制指标,包括净资本、调整后的净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例、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以及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等。还要求专户子公司按照管理费收入的1 0 %计提风险准备金。
针对这些风控指标,《风控指引》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式。证监会还将对专户子公司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新规也给基金子公司净资本达标留出过渡期。
这些新规定预示着基金子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发生深刻变化。那些成立时间短、非货币基金规模小、净资产较低和存在违法违规经营的基金公司将面临挑战。随着风控措施的实施,专户子公司的野蛮增长阶段将正式结束。华宝证券分析师郭寅预计,基金子公司的设立节奏将放缓,存量基金子公司牌照价值将得到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基金公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基金子公司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随着监管政策的加码,基金公司子公司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主流业务将发生深刻变革。杨荣,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表示对一项新规定深感压力,那就是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以民生加银资管为例,其净资本只能覆盖风险资本的极小部分。这一规定对于资管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子公司的非标类信贷资产投资,占比高达80%,一旦需要压缩规模,可能会首先影响到流动性较好的证券投资部分。对于那些到期日较长的信贷类资产,如两至三年期的产品,在到期时可能会给相关授信企业的融资带来较大压力。对于这种情况,杨荣表示担忧。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炜对此也表示认同,并指出新规对未来基金子公司的发展以及银行理财资金配置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华中炜进一步表示,新规执行后,银行理财资金的许多通道可能会被封闭,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投资方面。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理财资金的资产配置,也对其收益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这个市场化的机制下,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其他绕开监管的渠道或方式,只是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渠道成本。
行业数据显示,基金子公司的一对一产品和一对多产品规模庞大,而风险资本却远超注册资本。这迫使基金公司寻求新的应对策略,要么股东追加资本金,要么调整业务结构,从高扣减比例的业务转向低扣减比例的业务。结构化投向证券市场的资管计划是最有可能被放弃的业务之一。对此趋势,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认为通道类业务的空间被压缩将引导基金公司子公司向主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长期以来,基金公司依靠通道业务实现了快速扩张,但随着新规的实施,基金子公司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深圳一位律师也向实了这个趋势,他表示通道业务的信用隐患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很多基金子公司也在有意识地转型。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部分基金子公司在新规出台前已经开始了转型的步伐,向主动型资产管理转型成为了主流趋势。华宝证券的《报告》也指出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华夏基金子公司华夏资本管理公司已经推出了首单资产支持证券化业务,这是由基金子公司作为管理人发行的产品的一个范例。未来,主动管理或将成为基金公司子公司的主流业务模式。
这一系列的变革都反映了金融行业对于新规的积极响应和适应。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转型和业务方向的变化将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