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财政收入 二线城市: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上半年财政收支概况与城市的经济底色
财政部于2020年7月17日公布了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在1-6月的时间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6176亿元,同比下降了10.8%;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为116411亿元,同比下降了5.8%。地方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实际财政收支相比GDP更能揭示当地的经济真实状况。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它们家业庞大、余粮充足。在2020年上半年,四大一线城市的公共预算收入都有所下降,但上海、深圳和广州都成功地削减了公共预算支出。从收支缺口来看,上海和深圳的财政运行状况良好,而北京和广州则面临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北京,由于第二轮疫情防控的影响,其支出逆势增长,导致缺口进一步扩大。但得益于土地出让金转化的基金收入,北京成功推动了土地出让金的增长,为维持城市财政运行提供了动力。
相比之下,二线城市的财务状况存在差异。一些如重庆、天津的直辖市,由于地方份额比例较高,其公共预算收入处于领先地位。在光鲜亮丽的GDP数据下,许多二线城市的财务状况相当惨淡。例如,重庆的税收同比下降16.6%,显示出这些城市在财政上的压力。
从财务半年报来看,有两类二线城市的财务运营压力较大。一是中西部地区采用高杠杆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商业城市,如合肥、郑州等。这些城市通过增加杠杆、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条件吸引产业资本。高杠杆也带来了现金流压力,体现在财政收支上就是预算收支缺口的不断扩大。
总体来看,一线城市凭借优质土地资源和存量资产,通过加快土地供应步伐、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保证城市金融运行的灵活有序。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富裕的二线城市也可以用“余粮充足”来形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公开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是地方级收入,地级市财政总收入还包括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等。在解读这些数据时,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构成和含义。
在光鲜亮丽的GDP数据背后,是各城市不同的经济结构和财务状况。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高度杠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这些城市的运行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税收增长趋势被推迟,前期巨额财政投资的回收周期被迫延长,预算支出压力难以降低,短期内财政运行压力倍增。另一方面,自2016年以来,这些城市持续大规模供应土地,然而近年来人口流入效应减弱,受疫情影响,房地产需求疲软,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的运行压力。
以重庆为例,其在五大城市中的金融运行压力尤为突出。巨额的股票负债、高杠杆率以及上半年的财政缺口,使得重庆财政捉襟见肘。如何在疫情的影响下支撑下半年的GDP,继续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了重庆面临的重要挑战。
与此一些老工业城市的金融压力也突然增大。受产业模式影响,这些城市转型困难,尽管北方城市建设看似繁荣,GDP高速增长,人口不断流入,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压力。
在上半年二线城市的金融困境中,“八仙过海显神通”的现象引人注目。东部二线城市如长三角地区,尽管财力雄厚,但同样面临金融压力。而中西部崛起的城市如郑州、合肥、成都和西安等,尽管面临短期金融运行压力,但具有新兴产业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而以天津和太原为代表的老工业城市则面临更大的困难,人口流入减少,经济活力不足。
截至8月底,抗疫国债和地方债专项额度的陆续拨付,虽然可以缓解下半年三四线城市金融运行的短期压力,但无法解决中长期的资金困难。对于中西部非大都市区的三四线城市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确保金融的可持续运行,而非继续加大杠杆刺激经济增长。
上半年财政收入对于地方债务来说至关重要。经济发展需要遵循城市空间的基本逻辑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忽视客观条件以高杠杆方式盲目带动经济增长。否则,在兴奋和浮华之后,只会留下一个被掏空的城市和一堆债务。要深入了解宏观经济情况,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