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吹向“低估值” 基金经理加速调仓换股
近期A股市场经历了一波震荡,折射出基金经理们主动进行估值调整,许多基金经理开始了减仓动作。减仓并非他们的终极目标。在市场调整之际,他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结构性机会,准备顺势建仓或加仓潜在的新牛股。这种趋势从基金经理们超高频率的调研中可见一斑。
经过梳理,记者发现,钢铁、化工、有色等顺周期板块正成为基金经理们密集调研的对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火热的食品饮料和新能源概念板块,目前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这种巨大的反差预示着基金经理们正在调整投资策略,新的市场风格正在悄然形成。
一些基金经理指出,他们对食品饮料和新能源概念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目前只是在静待市场估值的调整。但对于顺周期板块的崛起,他们需要补足短板,因此调研频率自然急速上升。从短期来看,这种频繁的调研可能会加速市场估值鸿沟的填平过程。
近期A股市场遭遇了“倒春寒”,市场波动的原因引起了基金人士的关注。他们认为,A股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投资者交易上的强趋同性导致了交易出现非正常的拥挤现象。市场对手方的缺失也引发了市场的显著波动。
在这一背景下,投资者的热情已然降温,新基金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数据显示,今年2月新成立基金的发行数量和发行份额均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基金经理们的防御态势愈加明显,部分思路倾向于降低仓位以应对市场波动。
面对市场的波动和发行市场的降温,基金经理们正在加快操作节奏,减仓与建仓(加仓)并举。他们开始更加注重投资组合的平衡性,陆续卖出了一部分前期涨幅较高的龙头股。
以所谓的“茅指数”为例,自春节以来,该指数下跌了15%,而沪深300指数则下跌了近7%。与此小市值股票却上涨了3%。这种市场走势体现了从成长向价值、从大市值向小市值的切换,这一趋势在基金圈得到了广泛认可。
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强调,他希望在中小市值公司以及传统产业中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与此一些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指出,市场正在寻找基本面优秀、增长持续性强的公司。近期一些低估值优质板块可能会逆市上行,可以仔细研究挑选出细分行业龙头。
根据天风证券金工团队的研究报告,公募基金的真实收益与模拟收益之间的偏离值在近期有所放大,这暗示着已有公募基金开始了一定程度的调仓行为。
机构调研对象被视为判断基金经理调仓路径的重要风向标。数据显示,自春节以来,共有161家上市公司被基金公司调研。其中,华东医药、周大生、杰瑞股份等被高频调研。化工、电子、机械、医药生物等行业也受到了基金公司的重点关注。
总体来看,基金经理们正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快调仓步伐。他们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并注重投资组合的平衡性。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从基金公司的视角观察,数据揭示了一个鲜明的现象:自春节以来,共有30家基金公司进行了超过20次的调研,其中嘉实基金、中银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博时基金和天弘基金尤为活跃,分别进行了41次、38次、36次、34次和33次的调研。
在具体调研的公司中,华东医药受到了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等多家公募的关注。南方基金的史博和孙鲁闽经理、易方达的萧楠经理、诺安的蔡嵩松经理以及嘉实基金的姚志鹏等都参与了工业富联的调研。景顺长城的杨锐文经理和程振宇经理也积极调研了其他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节后基金公司调研过的161家公司以中小盘股为主,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仅有8家,而市值小于500亿元的则高达146家,其中大多为市值在300亿元以下的公司。近期的数据显示,基金公司扎堆调研的上市公司中,总市值平均数为312亿元。这一趋势表明,中盘股基金在近期展现出了极强的抗跌能力,具有优势地位的中盘股正在吸引基金经理的广泛关注。
对于当前市场走势的原因,江勇表示,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推进和美联储维持的宽松政策,经济复苏进程明确。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直接走弱的可能性较小。国内信用周期已经开始回落,呈现出稳货币、紧信用的特征,这将对市场估值造成一定的压缩。对于未来的投资策略,江勇强调更加重视分子端因素,关注盈利与估值相对匹配的资产。他认为经历最近的调整后,能穿越周期的公司,当估值回落到一定程度是值得关注。当前市场表现并非熊市确认,而是风格的切换。
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基金基金经理贾腾则从宏观角度表示,更看好受益于经济回升的行业而非单纯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的行业。他认为价值风格相对于成长风格的折价已达到历史极值水平,未来在经济上行的背景下价值风格可能更占优势。对于顺周期行业,其性价比在纵向和横向对比中仍显高。
中欧基金认为当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建议维持组合的防御性。他们关注受益利率抬升且估值仍偏低的金融板块,特别是银行和保险领域。市场热点可能会逐渐转向政策加持的主题板块。若市场出现进一步调整,除了一季报预增行业如机械、半导体等中游制造业外,新能源和战略科技领域也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整体而言,当前市场的调整可能正是部分优质企业布局中长期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