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委外投资逻辑生变 公募踌躇不定谨慎接单
【银行委外投资逻辑生变,公募基金态度谨慎】
银行委外投资看似甜美,实则收益未必如人所愿。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资产荒问题普遍存在,银行委外投资业务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竞争激烈。深圳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好资产难寻,公募基金内部团队并未对委外业务展开激烈争夺。随着银行理财规模增速的降低,预计未来委外需求也将有所减少。
从投资策略角度看,委外业务过去的操作模式主要是信用债加杠杆。这种模式已受到信用风险频繁爆发的挑战,也不符合金融监管对金融杠杆的要求。现在,许多银行理财已经开始向多策略转变,例如股债结合或加入一些新产品作为增强策略。由于市场震荡持续,委外投资从债券加杠杆到多策略的转变空间短期内并不大。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平均收益率均出现下滑。由于资产配置困难,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主动降低理财增速,委外需求也随之降低。部分机构担心委外政策变化,加之部分受托投资机构出现风险事件,一些银行开始放缓委外业务。对于部分刚刚开始开展业务的中小银行来说,委外需求仍然旺盛。
在监管方面,尽管目前没有全国性的限制委外的政策出台,但部分地区监管已经开始收紧,包括对银行同业理财的限制、对委外业务杠杆的口头限制等。金融去杠杆仍是未来政策的主要方向,不排除进一步收紧银行理财、委外业务的可能性。但政策的初衷在于规范市场,有利于委外业务的长期发展。
理财规模的放缓有利于产品调整。屈庆分析认为,过去理财规模增长快,预期收益要求高,银行委外只能通过杠杆完成投资收益要求。当前由于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股市低迷,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需求仍大,而银行理财规模的放缓可能会使银行理财发行利率下行更快一些。
在资金投资方面,由于委外业务主要投向债市,其增速的放缓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基金经理表示,新规要求投向债市的基金杠杆率降低,意味着委外资金通过高杠杆进入债市博取超额收益的机会不再。华创证券研究报告称,市场对信用债的边际需求将有所下降。
目前,银行委外在尝试新的产品和模式,如股债结合、加入新产品作为增强策略等。市场对多策略持更为开放的态度,银行理财也在尝试利用一些对冲工具。从固定收益产品转向新的投资领域,是银行委外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理财策略也在逐步调整。过去简单的持有并加杠杆的投资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现在,多策略配置和交易策略的运用逐渐成为主流。这种转变使得银行理财能够更紧密地跟随大类资产的轮动,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减少了风险。
多策略的运用也推动了估值方法的完善。目前,银行委外产品主要采用成本估值,但在市场波动较大时,这种方法无法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收益。华创证券建议,在成本估值的基础上,应采用市值法估值,以更准确地反映组合价值。屈庆认为,银行委外可以参考货币基金的模式,采用双轨估值,即成本估值和市值估值并行。当两者偏差超过一定幅度时,就需要警惕并调整组合持仓。
从单一的加杠杆到多策略投资,是银行理财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华创证券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创新品种规模较小,股债结合的产品提供的机会有限,因此委外投资在短期内应更加注重择时。银行理财也希望通过尝试新产品,更多地融入全口径的资产市场业务。
在委外投资中,信用风险的防范成为重中之重。华创证券预计,未来半年内,银行将对现有的投资管理团队进行再选择和再整合。银行将更加关注委外业务的风险,而非收益。信用债市场的违约“”让银行对委外业务的风险更加敏感。不少机构表示,即使预期收益略低,也不能接受产品踩到信用债违约的“”。
银行理财的委外业务正在从过去的单纯委托转向对委外业务附加值的追求。银行不再仅仅关注收益,更希望在业务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并重视投资管理人的研究服务和双方团队的融合。
随着委外业务需求的增长,投顾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机遇。一些小银行由于监管约束不能直接购买券商和基金的产品,产生了投顾业务的需求。投顾业务虽然沟通成本高,投资范围窄,但能满足小银行的现实需求,并能规避监管对委外规模的限制。帮助小银行培养人才,与券商和基金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也能带来长期收益。
银行理财正在逐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从单一的加杠杆投资向多策略投资转变,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和团队培养。这种转变将为银行理财带来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