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年内首次上调 专家:或现两连涨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风起云涌,经历了诸多波折。从1月13日起,“地板价”机制的实行,使得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保持了稳定。
这一稳定局面终于在昨日(4月26日)被打破。国家发改委宣布,自当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165元和160元。虽然这是今年的首次成品油价格上调,但相较于以往,此次涨幅并不大,对消费者的影响有限。
回顾今年2月以来,国际油价受到产油国冻产预期的支撑,反弹幅度已接近61.8%。尽管4月17日产油国未能最终达成协议,市场信心依然坚定,周期内油价保持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地板价”机制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成品油价格将一直站在高位。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利空与利好因素并存。美国库存虽有增长,但产量在下滑;伊朗虽有增产预期,但全球需求同样受到中、美、欧、日的支撑。
中国经济对原油的需求也在增加。一季度经济数据的改善、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以及超大油轮驶往中国的数量创下新高,都显示出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即使冻产会议未能达成协议,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依然对油价形成了支撑。
美国库存数据的增长低于预期,原油产量也刷新了1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虽然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但供给正在逐步向需求靠拢。国际能源署甚至预测,非OPEC国家产量将出现大幅下降,有助于油市恢复供需平衡。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油价终于突破40美元/桶的“地板价”。本次调价幅度适中,对于消费者来说影响有限。以小型私家车为例,此次油价上调后,半个月内仅需多花13元左右。
尽管如此,本次调价对加油站来说却是一个利好。自“地板价”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的批零价差一路走高。加油站利润率持续攀升,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油价未来可能仍以震荡调整为主。如果没有特别的利空事件发生,下轮国内成品油价调整有可能再度迎来上涨的局面。中国经济的需求支撑、国际市场的多重因素以及加油站的持续盈利,都使得油价未来的走势充满变数。